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今日科苑》2009,(18):161-16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陶丽君 《今日科苑》2010,(11):179-179
本文通过对《祝福》的女性主义分析,探讨鲁迅在女性问题上的立场,认为鲁迅批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但其人物刻画方式和典型的男性叙事表明,他仍未摆脱男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蕊 《科教文汇》2008,(17):161-161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17)
本文主要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学术著作观照其文艺观,论述他和梁实秋在文学本质、文学功能、价值判断、研究方法等方面持相同观点。只不过鲁迅主要是在积极践行这些观点,而梁实秋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演讲,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他的演讲选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青年、妇女、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分别收进《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等杂文集和《坟》、《集外拾遗》中。鲁迅的演讲始于一九一二年,终止于一九三六年他逝世前不久。其中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三二年是他演讲活动的高峰期,这十年既是五四运动之后,抗日解放战争之前,中国各派政治力量进行较量、革命和反革命进行殊死斗争的十年。正是在这期间,鲁迅抛弃了进化论观点,完成了向共产主义思想飞跃,成为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据资料记载,仅在一九二七年,他的演讲就达二十三次之多,这些演讲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演讲的艺术性。其特点如下: 首先,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主要是指他的演讲内容总是与当时的形式、任务  相似文献   

7.
针对被鲁迅先生盛赞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其中暗与文学观念相合的几处入手,简要分析《史记》所体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巨匠,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人塑造了众多经典不衰的形象。同时,也在作品中独创了一系列富有深刻含义的意象群。如"铁屋子"意象,看客意象,"血馒头"意象,月亮意象等等。本文所要探究的即是众多意象之一的鲁迅小说中的"路"的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路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被赋予多义性的意象。其分类及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满希望的"路"在鲁迅的思想世界中,纵然会有彷徨,会有怀疑,甚至会有绝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美国妇女及其文学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当时政治、社会、思想、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妇女问题,特别是对妇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公共及流动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女性杂志的首次大量出现、女性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女性职业作家的出现等多方面讨论了促成妇女地位和状况改善以及妇女文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鲁迅的作品《祝福》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进行了言语分析.以期更加理性地探讨和欣赏鲁迅的语言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跃 《科教文汇》2021,(12):I0006-I0006
鲁迅的培育和提携以及未名社的成立,对于李霁野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未名社接手《未名丛刊》的印行后,推出的第一部译著是鲁迅的《出了象牙之塔》,第二部译著就是李霁野的《往星中》。为了出版《往星中》,鲁迅不仅提出修改意见,还专门委托陶元庆设计封面。1926年,李霁野动手翻译安德列夫的另一部剧作《黑假面人》,也是经过鲁迅审阅后由未名社出版的。1928年2月,在鲁迅的进步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李霁野的译著《文学与革命》在未名社初版,寄往济南代售的过程中被山东军阀张宗昌截获,导致未名社被查封,李霁野、台静农和韦丛芜同时被捕。50天以后,经过鲁迅以及常维均等人的四处奔走,几人取保获释。出狱不久,李霁野着手翻译在牢狱中就有酝酿的波兰作家式曼斯基的《一撮盐》,随后又陆续译成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诚实的贼》等8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幼年时就表现出对博物知识的喜爱,接受过系统新式教育的他有过赴日学医和翻译科幻小说的经历。随着对西方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充分体现在鲁迅文学转向之初,相继完成的三篇科学史论述当中。以"科学史教篇"为代表的这批早期作品,不仅位于《鲁迅全集》首卷开篇的关键位置,其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理性气质,更是后世理解鲁迅弃医从文,从科幻小说翻译转向文学创作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为了说明没有永久不变的人性,曾经用戏谑的口吻说,不要说别的,其实连汗也有香臭之分,"‘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呵呵,真是凑巧,鲁迅先生竟无意中道出了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而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陌生化"相关理论尝试地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进行剖析,并从其文本中的"否定——建立——自我消解——重构"的情感叙述结构和"所言非所指"的叙述话语两个方面具体阐释《朝花夕拾》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觉是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鲁迅认为应把建安时期概括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上古时期是文学的非自觉期,分为所谓的"诗"和"南方"。汉代经过发展演变,范围不断扩大,诗的发展也预示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东汉末年,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新开拓,使五言诗逐渐受到文人注目,迅速成为一级文学并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开启了五言诗的全盛时代。诗歌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文学正式成熟,也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文学自觉时期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6.
汪岚 《科教文汇》2008,(20):218-218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而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陌生化”相关理论尝试地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进行剖析,并从其文本中的“否定——建立——自我消解——重构”的情感叙述结构和“所言非所指”的叙述话语两个方面具体阐释《朝花夕拾》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冉进 《科学与文化》2004,(11):24-25
明成祖晚年,性情不如年轻时暴戾,比较讲民主了,也有时间研究文学了,极爱读莫言作品,还读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的作品,写了不少研究心得,发表在内刊《宫廷学术纵横》上。最近又开始研究鲁迅小说,由于鲁迅小说寓意太深,明成祖先由较浅的《故事新编》入手。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在研究《红楼梦》时,从文学的角度为其所作基本判断是:"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不纬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段话说的是《红  相似文献   

19.
周琦  罗丽文 《科教文汇》2010,(17):59-60
鲁迅的《狂人日记》因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的地位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家的重视。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其与果戈理的同名之作相比较,分析其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20.
大师的胡须     
胡须是男人的标志,更是个性的代言.而近现代史上大师的胡须,更增添了无限的思考与情趣. 胡须的形状是性格的体现.文学大师鲁迅的"一字胡",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字排开,颇有特点,让人过目不忘.鲁迅说他的胡子两端上翘的时候,不招国粹家喜欢;两端下垂的时候,又不招改革家喜欢.气得他剪去两端只留当间,终于成为隶书的"一"字.鲁迅的胡须很能说明他的性格,这"一字胡",正是他刚正、耿直性情的印记,鲁迅的批评精神都凝聚在他的胡须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