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中外的历史昭示我们,统治者或领导者的腐败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内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如果我们对腐败现象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始终不渝、坚持不懈反对腐败。因此,通过分析党内腐败对社会矛盾的负面影响,充分认识党内腐败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危害,这对坚定全党反腐败的决心,增强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就产生了腐败现象,随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反腐败斗争。当今世界,腐败与反腐败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蔓延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早在1980年,陈云就发出了振聋发馈的警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第273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都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反腐败斗争的性质及重要性做了深刻的阐述:“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  相似文献   

3.
腐败现象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反腐败的根本措施是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止腐败产生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腐败犯罪日益猖獗,成为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公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诞生,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反腐败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预防腐败是抵制腐败的良药,也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重要的着眼点.然而我们不能仅对公职人员进行预防,进行反腐败、廉洁性教育,要想从根源处防止腐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不能忽视校园的防腐败法制教育.本文以预防腐败为角度,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强调我国校园防腐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特别是腐败现象的举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凝重的思考。思想领域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资产阶级的腐败思想,还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西方的政治观、金钱观、价值观也随着改革大潮流入国内,市场经济的两面性,社会分配不公,都给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带来严峻挑战。腐败既是历史现象,也是当今现象,同样也是世界现象。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传统立足于“反”的反腐败工作没能有效地控制住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曼延,而且它具有与立中足于“防”的反腐败相比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要求前移反腐败工作的立足点,立足于防范,同时建构起与之相配套的严密的防腐败方法体系,对我国的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约束,使他们真正不敢、不愿、不想、也不能搞腐败、进而实现彻底根除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本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具有广泛性,群体性,复发性等特点和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社会原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关键到党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和民心向背的大问题,从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深化改革,建立监督机制和对党员干部开展以“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党风党性教育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腐败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在经济、政治、社会、伦理和国际声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反腐败工作除了要重视腐败的成因之外,还需要关注反腐败的阻力。当代中国的反腐败除了反腐败制度建设系统性严重不足等原因之外,主要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腐败的非正式规则化和一些错误观念的流传。从反腐败的阻力这一角度动态地研究当代中国腐败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查明腐败的现状,以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反腐败斗争的开展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社会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反腐败的理论也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党的建设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讨论。一、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明确这场斗争的性质及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反腐败是一场政治斗争。在中国现阶段,腐败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中国改革的进程,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并有继续蔓延扩展之势。其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必须把腐败现象放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个特定历史背牙下,对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寻根求源,从根本上找出其症结,从而深刻认识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的艰巨性,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抑制腐败的发展,而最终消除腐败现象。一、腐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是权力与金钱的联姻。当今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视腐败为社会毒瘤,它严重地腐蚀着社会肌体,滋扰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里是近代以来系统研究腐败现象的第一人。他界定了腐败的含义,分析了腐败的根源,归纳了腐败的种类,并探讨了反腐败的相关制度设计,但又把制度的构建寄托于有美德的领导者的身上。他还提出道德的重建,试图从道德层面对制度在反腐败方面的不足进行补救。他在反腐败方面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无疑有着多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一种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对社会肌体有着极大的侵蚀作用。腐败现象是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伴随的,它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因此,消除腐败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消除腐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追求一己私利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致使腐败现象有趋于严重和泛化的倾向,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和不满。因此,反腐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和经常之事。要有效遏制腐败,就需要弄  相似文献   

13.
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好的 ,但消极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是因为权力被滥用、治党不严、疏于监督的结果。腐败的客观基础是权力。权力是腐败的前提条件。拥有权力者要腐败却易如反掌。因此 ,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在强化权力对权力的监督 ,即把好用人关 ,首重权力赋予的监督 ;依靠监督网络 ,着重权力行使的监督 ;犹重权力剥夺的监督 ,严惩腐败者。只有这样 ,消极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就会受到有效地遏制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使腐败现象严重化,但腐败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实行的必然结果.腐败现象仍然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而且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可以遏制腐败,反腐败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因此,如何科学地分析腐败现象及特征,建立相应的惩防体系,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严重违反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现象,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国家公共权力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但腐败的蔓延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的权力,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从权力授受、权力制衡、权力运作、民众参与和腐败惩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形成反腐败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愤慨和担忧。要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地推向前进,党和政府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因此,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及其根源,探索反腐败的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腐败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大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腐蚀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损于社…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使腐败现象严重化,但腐败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行的必然结果,腐败现象仍然是剥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而且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可以遏制腐败,反腐败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或者说还不具备消除腐败的充分条件,但绝不是腐败自由泛滥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要坚决同已经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作斗争,又要努力做好消除产生腐败现象根源的工作,把查处案件、纠正不正之风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同加强制度防范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好的,但消极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是因为权力被滥用、治党不严、疏于监督的结果。腐败的客观基础是权力。权力是腐败的前提条件。拥有权力要腐败却易如反掌。因此,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在强化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即把好用人关,首重权力赋予的监督;依靠监督网络,着重权力行使的监督;犹重权力剥夺的监督,严惩腐败。只有这样,消极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就会受到有效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