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腾  曹吉鸣  王立强 《科研管理》2017,38(11):126-136
知识是项目型组织(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PBOs)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其有效地转移和共享不但有助于项目的成功,更有利于PBOs的长远发展。本研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通过采集和分析来自中国建筑第*工程局有限公司的480个项目型组织样本问卷数据,探讨组织情景对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跨层次影响。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动机是决定知识转移行为的关键所在;组织情境差异化影响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这一发现揭示了组织情景影响成员知识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主流文献的相关研究,并为项目型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组织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兵  廖貅武  岳亮 《科研管理》2007,28(6):22-30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和方法。首先给出了"成功的知识转移"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接着提出了知识转移水平和知识转移效率的概念,并从不同的维度对知识转移水平和效率进行了划分,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知识转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知识转移水平和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王缓缓  胡斌 《情报杂志》2012,31(6):129-134
采用实证方法对组织文化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虚拟的网络表示项目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并设计了实证与网络分析集成的模拟模型,对组织文化、结构、知识转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分权、均匀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成员对组织文化形成高度共识是组织内部非正式团队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动因与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针对技术联盟组织形式和特点界定了技术联盟和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概念;其次,将知识势差作为条件变量引入了技术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动因的分析,分析结果指出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企业间竞争的驱动下,高位势联盟主体的"拉动"和低位势联盟主体的"跟进"使知识在技术联盟组织间循序渐进地流动;最后提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三种类型,即非对称性学习的知识转移、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和非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5.
基于细胞生物学的视角,借鉴物质跨膜运输,提出组织间知识跨膜转移的新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与组织间知识转移,构建组织间知识跨膜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的概念模型,其中知识被动转移细分为知识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主动转移过程细分为知识泵与知识协同转移。最后运用概念模型解析丰田汽车公司案例。  相似文献   

6.
知识转移促进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途径。本文基于细胞生物学的视角,借鉴物质跨膜运输,提出了组织间知识跨膜转移的新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物质跨膜运输与组织间知识转移,构建了组织间知识跨膜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的概念模型,其中知识被动转移细分为知识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主动转移过程细分为知识泵与协同转移。最后运用概念模型解析了丰田汽车公司案例。  相似文献   

7.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源组织特性、知识接受组织特性、被转移知识特性、转移背景特性等层面因素与知识转移过程、合作持续时间、合作网络结构、合作透明度等权变因素,管理者可以针对阻碍知识转移的具体原因,根据权变因素对层面因素的作用机理,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组织间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8.
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及其困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推进,知识转移成为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又一战略措施。系统地研究了知识在组织内部转移的形式和转移的层次,并对知识转移的困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知识转移已经成为转型组织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些组织的知识投入并未实现预期的价值创造.文章将组织视为开放、以知识为基础的解释系统,开发了关于转型组织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通过强调组织的知识本质并剖析知识要求、吸收能力和知识投入,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王娟茹  赵嵩正 《情报杂志》2006,25(11):37-38,41
学习是组织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阐述了组织学习的涵义,分析了组织学习中的知识类型和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转移模型,并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转移的平台一场。  相似文献   

11.
驱动员工知识转移的组织社会资本功能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柯江林  石金涛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144-146,149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织竞争优势来源的视角,正逐渐从静态的人力资本转向动态的知识转移。但经济机制会导致员工知识转移激励扭曲问题,而应将它界定为组织公民行为,并运用社会机制来治理。知识转移除了需要意愿外还应包括机会与能力,基于此,从组织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七个构面探讨了其对员工知识转移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此前被忽视的组织间知识转移问题开始成为战略和组织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和促进转移的方法和机制3个方面,其中又以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为重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4.
周九常  王静 《情报科学》2008,26(3):436-442
指出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概念,总结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特点,认为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是网络组织知识转移障碍的两个典型的分析框架。把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看成是一个成功克服障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组织知识转移中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消除的竞争情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唐炎华  石金涛 《情报科学》2006,24(1):153-160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本文对当前国外有关知识转移的层次、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影响知识转移的条件和因素、组织内部个体知识转移的动因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此作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方法研究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组织情景对其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避免了条件假设所带来的人工误差。研究证实组织目标一致性、组织凝聚力、组织支持感等组织情境因素对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的差异化影响,为促进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后的社会科学问题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提出一个组织复杂性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理论模型,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组织复杂性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虚拟研发组织中知识转移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内部知识转移实现知识共享是虚拟研发组织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一个2人对策的简单博弈模型分析,揭示虚拟组织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结合知识转移的成功因子,构建虚拟研发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到来,为适应环境需求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正经历由官僚体系向网络式公共组织的转变。本文分析了网络式公共组织内涵及其类型,对影响网络式公共组织知识转移的一些基本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在跨组织知识转移过程中应该重视政府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和信息科技平台,整合政府机构与功能,以此提升政府效能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三螺旋接口组织与创新中的知识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东华  尹大为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73-1079
 本文以创新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三螺旋接口组织的概念出发,首先对接口组织的结构形式和实际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三螺旋创新中的知识层次与知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表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成果应用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再次,将接口组织对知识转移过程的促进和协调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以接口组织为基础的知识转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