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物教学研究以前比较侧重于如何教,不太重视怎么学的心理过程的研究.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和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结合体,学离不开教,教也离不开学.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从而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转换与构建认知结构的基础、契机、机制及条件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知过程与规律,用以指导生物教学。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论主要是“教论”。由于终身学习。课程改革等原因促成了新形势下“学”的张扬,教学论要重新纳“学”为内涵,在体系构建上,可从主体论$目的论,实施论,反馈论四个大部分,从"“教”与“学”及其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安排纳“学”为内涵的教学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荡涤知性迷雾重释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直面现实,把握教学方法的涵义 近年来,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观点似乎很为教学论界认可,更有所谓传统教学论是"教"论,现代教学论是"学"论的观点泛滥。在我看来,教学论:就是教学论,教学论是无法分为教论或学论的,无论是传统教学论还是现代教学论都如此。决不是传统教学论重教,而现代教学论重  相似文献   

4.
教学论体系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已出版的教学论著作因为教学论传统的延续、理论研究的哲学取向等原因在形式与实质上主要是“教论”。由于终身学习、课程改革等原因促成了新形势下“学”的张扬,教学论要重新纳“学”为内涵。在体系构建上,可从主体论、目的论、实施论、反馈论四个大部分,从“教”与“学”及其辨证关系的角度来安排纳“学”为内涵的教学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论因教而学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共识。承认了这一点就必须承认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相适应。遗憾的是,当前的教学论研究却仍旧片面侧重于研究教师如何主动地适应学生而很少关注学生对教师的主动适应,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一大缺失。为此,我们曾尝试提出了“因教而学”的命题,并对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本拟在此基础上对因教而学及其教学价值和研究前景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简论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设计理论是一门将教育科学理论(包括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行为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确定教学目标,建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过程,监测学习状态,评价学习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对指导和帮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旨在更好地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与"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以及与这两个学科密切相关的"学"和"教"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重研究"教"是教学论的范畴,而"学"则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是,"教"与"学"应当相互靠近和借鉴而不应当割裂开来。"学"和"教"同源,后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学"是学生行为的相对持久性改变;"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分享、沟通、宣教和探询等功能。充分认识和实践"学"和"教"的基本功能,自然会产生有效教学。在认识论上需要从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角度认真思考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本体论上需要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角度认真思考这两门学科的实体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谈教学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潘莉娟乔炳臣在我国的现行教学理论中,重研究如何“教”、轻研究如何“学”,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认为,只有真正明确了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教学论对教学关系问题的百年探索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教学合一;教学并举;教以学为本。研究教学关系最常见的两种失误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重教轻学";用学习论代替教学论,导致"重学轻教"。当前,探索教学关系亟待深化和拓展的两个问题是:研究需要具体化,即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具体的问题,揭示教与学之间的具体联系;现有研究主要局限在工具层面,应该进一步拓展到更深层面。  相似文献   

11.
《云南教育》2005,(32):10-12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学校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教育者通过设计教学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现代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思想与行动、教师日常应用最多的关键教育技术,是以现代学习论、教学论和系统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学与教的规律和筹划技术,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兼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的一门教育科学学科。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韩愈教学思想中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尊师重道,二是论如何治 学,从对这两方面内容的阐述中,提取韩愈教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为现代教学所用,即现代教 师要闻道在先、博采众长、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 要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治学者要刻苦勤奋、学而不厌、既博又 精,而且要有创造性,做到学思结合、椎陈出新,才能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掌学握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那种只注重研究教法,而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的现象是目前数学学教的弊端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案是在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的备课要求和工作计划逐步落实的基础上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这里的备方法是指在备内容和备学生的前提下的备教法.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为主,教为导,学是为了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基于这种观念,在教的基础上研究学、设计学,促成教与学的协调运作,匹配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的备课应由单纯的备教而要转移到既备教师的教又备学生的学和教与学的匹配上,  相似文献   

15.
教学,按它的本意,应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因此,教学改革就应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多研究教,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其实效性。可喜的是,我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筹委会已经成立,并举行了两届学术讨论会,拉开了国内有组织地研究学习学的序幕。学习学的建立,有助于将教学论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将学习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这是一个突破。在我国已有不少人开始研究学科教育学,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亟待建立一门与学科教育学平行的重要的学科——学科学习学。一、学科学习学的研究内容学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人类的学习、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学习原则、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过程中人类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为研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与评定等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结合现代教学论进行了阐述。主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和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是有教的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教学概念的理论界定和理解应该说是教学论学科的第一问题。本文认为,教学是有教的学。有教的学是继无教的学之后出现的特殊形态的学习;教和学仅在“有教的学”中相互依存和统一。在一定的教育目的下,教和学是相互匹配的。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和学的匹配问题以及“有教的学”的系统运动,其任务是要发现在一定的教育目的下,教、学匹配构成教学系统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这样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从教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古典教学传统是“学-教”传统,而非“教-学”传统。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被终结,以“教-授”或“教-学”代替“学-教”。这种影响经过凯洛夫的教学法在基础教育学校的课堂被固化。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中国古典的“学-教”传统与当下的“先学后教”主张产生了交织点,但这个交织点往往被“先学后教”论者忽视。“先学后教”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教学论研究需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以过程性思维研究课堂,从“元素”的视角解读课堂,进而形成基于“元素”立场的课堂分析方式。课堂分析的元素立场,打破了赫尔巴特以来课堂分析的线性流程观点,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找到适合于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解码方式。基于“元素”立场,“教-学”“接受-发现”“情境-问题-探究-练习-应用”等教学模式的讨论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