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下班回家,见儿子诺曼房间的灯亮着——诺曼不是去参加登山夏令营了吗?我小心翼翼打开儿子房间的门,见儿子颓唐地坐在窗前。“怎么?诺曼,你生病了吗?”如果他是因生病而回来的,我就非得责备他,我可不希望我儿子是个病夫。“不,爸爸,我讨厌夏令营!”“为什么,你不是最喜欢登山吗?”“没有人愿意跟我玩,我讨厌那里  相似文献   

2.
诚实的孩子     
客人要走了,他对主人的小儿子说:“杰克,你愿意不愿意 把我送到汽车站呢?” “不行,”杰克说,“因为我现在实在太饿了,可妈妈说,要等您走后我们才能吃晚饭。”  相似文献   

3.
数据     
“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回答台湾记者问题时,表示希望能到台湾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相似文献   

4.
“MOODLE”的英语全称是“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翻译成中文即“模块化、对象化的动态学习系统”,“MOODLE”的中文名字是“魔灯”,意为:教师手中的阿拉丁神灯。2006年,上海市上南中学邀请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来校进行了“MOODLE教学平台”的应用培训之后,学校开展了上南中学教师魔灯联盟的培训、开发和学科建设活动。我积极投身其中,建设了上南心理魔灯——“紫罗兰的天空”。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5.
独的觉睡感     
在我8岁的一天,妈妈笑着对我说:“诗千,你长大了,愿意独自一人睡觉吗?”我兴奋地说:“我很愿意,我很愿意体会一下独自睡觉的感觉。”晚上妈妈给我整理了房间,铺好一张席梦思床。睡觉时,我来到了偌大的房间,心里紧了一下。我先走到床前,低下头来,看看床底下有没有“妖怪”;又走到衣柜前,打开衣柜,看看衣柜里有没有“小偷”。我检查了房间里所有能躲藏的地方,见没可怕的东西,就关灯睡觉了。我刚把灯关掉,就看见桌子上有发光的东西,闪亮闪亮的。“不好,鬼来了!”我害怕极了,呼地一下坐起身,赶紧把灯打开。灯亮了,发光…  相似文献   

6.
陈兴杰 《师道》2010,(1):49-49
“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很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实效,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家长称您是了不起的‘带头人’。我们愿意永远跟着您走。”(我的回复——“我更希望你们和我并肩同行。”)  相似文献   

7.
创造了“56号教室神话”的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应邀来中国做客。当他来到北京一所学校,他从一间教室到另一间教室,一路走,一路惊叹。陪同参观的人都猜不透究竟是什么让这位美国教师如此兴奋、如此喜悦。谜底是雷夫自己揭开的。他说:“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只管专注地学习、排练,根本就无视参观者的到来——他们不是特意为了展示给我看的。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的学校,为了欢迎我,学校会特意让学生为我表演。演出很精彩,但是我不喜欢。我不愿意看到因为某个人物的到来,孩子们被迫扮演起了玩偶。”  相似文献   

8.
弄“鬼”记     
英语课学完了,已经是月亮挂在头顶上的时候了。我们在老师家门前听见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霍超故弄玄虚地说:“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好了!”我们赶紧收拾好鞋套,霍超说:“我敢说门口有几个女鬼。”大家说什么也不相信,就和他争执起来:“你老骗人!”“不信你们就看——”他说着就把门“嘭”打开了。只见门口外面的楼梯内,亮着暗淡的灯光,几个小班的女生正套鞋套,准备进老师的家呢!我们大笑不已——霍超所说的女鬼原来就是她们呀!于是我们嘻嘻哈哈地走出了老师的家门。但几个女生还是不愿意走在前面。我们几个男生就朝前面走去。一、二楼的灯…  相似文献   

9.
寒冬的日子里,每晚缩进了被窝,我还愿意把床灯拉近些,让它再亮会儿,虽然它不能给我些许实际的温度,但那亮亮的灯光却能给我温暖的感受。由此推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注意让“自由”之灯再亮会儿。诸如,每堂课我都愿意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质疑、发问、讨论,甚或单纯地说说话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公司,现在已发展到千万资产。一次, 我去找他,他顺便带我参观了他的公司。当路过一间办公室门口时,他突然收住脚步,径直走了进去,严肃地对员工说:“白天也亮着灯,这不是浪费吗?”接着,便随手关了灯。事后, 我对同学开玩笑说:“你已是千万富翁了,还斤斤计较一盏亮着的灯,不是太小气了吗?”同学却解释说:“小气就是赚自己的钱。自己的钱都赚不回来,又怎么有能力去赚别人的钱呢?”——摘自《组织人事报》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走在距离新校尚有一两公里的路上,我不禁开始漫无边际地自言自语和咒骂。为什么新学校要建在这样偏僻的地段?为什么恰好碰上修路?为什么我要跟老爸打赌——赌我能不能从车站走到学校?又一辆小车驶过,掀起一阵尘沙,我忙捂住鼻子。路的两边都堆放着沙石,“风萧萧兮尘土扬”;向前后几百米之处望去,竟也“两处茫茫皆不见”。学校更是隐进了远处不见地平线的一片灰蒙蒙之中。走在路上,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追求者的感受。依稀地,我仿佛看见三十多年前那个单薄的少年——走在距离学校尚有一两公里的路上,少年抬头,看见日影…  相似文献   

12.
一个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心理咨询室。父亲一脸的愁苦:“马老师,您可帮帮我吧——这孩子说什么也不想上学了,这可怎么办?”男孩已经14岁,我感到需要先和男孩进行单独会话:“你这个年龄正是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你却不愿意去上学,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能告诉我吗?”“我从小身体就不好,胃有毛病,总吐,也可能是教室的空气缺氧。”说话间一副病痛的样子。就我所知,通常儿童不易得胃病,况且教室也不会缺氧到让人呕吐的程度。于是,我问:“现在如果不吐了,你愿意去学校吗?”“不愿意,到学校考试也考不好。就愿意在家里呆着,早起有时候自己弄点饭,中午睡到两三点,别的时间就是听小说广播,看电视里的足球比赛,同学们放学后,和  相似文献   

13.
隔膜戴望舒我和世界之间是墙,墙和我之间是灯,灯和我之间是书,书和我之间是———隔膜散步贾宝泉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作为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一向以短小精悍、意象纷呈、主题清新的诗歌,著称于我国文坛。留学回来之后,戴先生寓居上海,他特别喜欢到旧上海霞飞路“香雪园”茶座喝茶看书,以此来聊解内心寂寞。一天,他在茶座喝茶时,忽然诗兴大发,于是在书本上写下短诗《隔膜》。诗中“我”、“世界”、“墙”、“灯”、“书”这一组可触、可摸、可见的意象,若是将它…  相似文献   

14.
庄华涛 《师道》2012,(4):39-40
学校通知,要开展一次主题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文比赛。当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告诉大家又有征文比赛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耶”了起来。看得出来,他们还是挺愿意“名利双收”的。因为每次竞赛,最终上报的孩子都能拿到奖,而每次拿奖,也就能顺便从我这儿“捎”走一本书或一支钢笔。  相似文献   

15.
我要游戏     
还记得那首《童年》吗?“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眼前的事实恐怕是:游戏的童年却难有童年的游戏。在北京一家心理咨询教育中心的感觉动作室里,一群孩子,像疯了一样,在玩耍。中国青年报记者蔡平与孩子们有如下一段对话。“喂,你们都愿意在这儿玩吗?”“愿意。我愿意天天在这儿玩,不回家。”一个男孩说。秋千上的女孩喊:“阿姨,这儿太好玩了,我都不想走了。”“在学校不也能玩吗?”蔡平问。“我们学校有秋千,老师不让玩。”男孩子回答。有关调查显示:有60%的小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枯燥,对学…  相似文献   

16.
几天以后,小骆驼和小红马在小溪边又见面了。小骆驼对小红马说:“我要到沙漠里走一趟,你愿意一起去吗?”小红马骄傲地说:“我愿意。”小骆驼和小红马走进了茫茫大沙漠。它们走啊走,小红马的脚总是陷进沙子里,走起来可吃力了。它好奇地问小骆驼:“你的脚掌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子里呢?”小骆驼抬起它  相似文献   

17.
职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我愿意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下午四点,我从学校回家。我看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雨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我愿意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  相似文献   

18.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 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  相似文献   

19.
一盏灯,一颗美好的心灵——灯,是《深夜,那盏灯》的“文眼”。灯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灯的故事是姐姐为“我”苦心设置的一个谜语。姐姐为抢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使姐姐的形象升华为“我”心灵的灯,成为坎坷人生路上的灯塔,也成为读者心中不灭的灯。闪闪的灯,是姐姐美好心灵的象征。本文以《深夜,那盏灯》做题目,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旨。一个人物,一个高尚的灵魂:记叙文——关键是把人写活。“我”在本文中虽贯穿始终,却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是姐姐。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去一味正面描述姐姐的故事,去…  相似文献   

20.
互感     
大约十年以前,康涅狄格州的一所学校举办了一次“艺术日”活动。他们问我是否愿意去谈谈职业写作是怎么回事。等我到那儿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请了另外一个演讲者——布洛克医生(我就是这么叫他的),他是一个外科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