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昆 《寻根》2006,(1):20-24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在中世纪1000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  相似文献   

2.
英格兰人的婚俗美松在结婚礼俗当中,流传得最为广泛的是英格兰人的婚俗,从求婚到结婚,到度蜜月,几乎大部分礼俗都为许多国家或民族所仿效,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性的礼俗。服装的颜色在英国,有许多人仍热衷于古代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求婚方式。当女孩子长成以后,需要出...  相似文献   

3.
李彩萍 《寻根》2010,(1):44-52
<正>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终点。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人当成亡人,而是把其当成灵魂和肉体仍存在的"活人"(谢  相似文献   

4.
<正>一、两宋首都的佛道宗教宋朝是一个"崇道重儒尚佛"的时代,对于佛道二教,统治者都予以重视。北宋各帝基本上都奉行保护佛教的政策,南渡以后,南宋皇帝依然在总体上支持与保护佛教。道教在宋代的发展更为迅速,宋代统治者效仿唐朝尊老子为祖先的做法,真宗也命人别造出一位道教教主赵玄朗作为祖先,尊为"圣祖",并诏天下大建宫观;至徽宗时又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崇道活动,并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进入南宋,道教继续受到统  相似文献   

5.
学人寄语     
戴璉璋 《中国文化》2013,(1):2-F0002
马一浮先生讲述六艺,绝对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古代文献学方面的知识而已。他有使人人"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愿,他要凭藉六艺之道使人们"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以体现"圣人之盛德大业"。马先生说:"六艺之教莫先于《诗》";又说:"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所谓六艺,毕竟有"六",如今只著重《诗》与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莆田市是闻名中外的三一教发祥地。全市共有三一教祠堂1000多座。各祠堂内都祀奉着三一教的创始人林兆恩的塑像。每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林兆恩诞辰)和第二年的正月十四日(林兆恩逝世日)期间,前往各祠堂进香朝拜的门徒信众络绎不绝。据统计,仅今年农历七月十六日那天,当地和外省市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的三一教门徒信众到祠堂进香朝拜的就有50多万人。莆田市成为国内外三一教门徒信众朝拜的圣地,林兆恩也被世人尊奉为“三教先生”、“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  相似文献   

7.
學人寄語     
馬一浮先生講述六藝,絕對不只是要傳授一些古代文獻學方面的知識而已.他有使人人“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願,他要憑藉六藝之道使人們“盡己之性,盡人之性”,以體現“聖人之盛德大業”. 馬先生說:“六藝之教莫先於《詩》”;又說:“六藝之教終於《易》而已”.  相似文献   

8.
德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从《尚书》等古代史料来看,德观念的被重视及其被人们较为普遍地论及,是在周人取得统治以后。周人在总结殷亡的教训,周之所以取代殷商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德是永保天命的根底所在,从而,使“尚德”成为周人的国是之一。而德观念被发展成为相对系统的理论,那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实现的。孔子关于德的学说,从较远的渊源来讲,无疑与周初就有的德观念相联系,但直接相承的却是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一研讨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不仅仅是对德这一观念的概念分析,同时涉及到春秋时人们对德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明德慎罚"最早是由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对《周易》古经"明德慎罚"观多有谈及,但是对于《易传》的"明德慎罚"观则研究较少,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易传》"明德"与"慎罚"的关系"明德慎罚"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一般说来,"所谓‘明德’,就是尚德,即对民众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所谓‘慎罚’,就是对刑罚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接受汉籍"大夏"就是西文"Tochari(吐火罗)"的观点的前提下,论证了中亚大夏(吐火罗)源自中国晋南,并辨析了几种非晋南说。同时也考证了晋南的"虞"、"虞氏"等语汇所代表的部族也是吐火罗人,其所示地名则因"地从族名"而来。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详细考订了晋南的吐火罗人(大夏、虞氏)西迁中亚的路线和时间。随后也探讨了大夏、虞氏与尧、舜、禹诸部族的关系,批驳了"古代中国欧罗巴种人假说"和"夏朝与‘大夏’完全无涉,同名纯属巧合"这两种偏颇的说法。文章最后指出了还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获得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社会中,各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俗对规范社会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如今,许多民族在现代化的洗礼中失去民族特性,同质化趋势不可阻挡。新的规范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接受,旧传统及其价值又面临着被忽视或被遗弃的境地。基于此,本文意图探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侗族传统礼俗资源中礼俗的价值。天柱县侗族及其礼俗概况天柱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处于黔东湘西  相似文献   

12.
吸收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方北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从分类上说属于文学性的古典名著,但是其内容则是在演绎历史。因此,在把这部名著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应当注意吸收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有关的古代典籍文献,以及现今历史学、文化学...  相似文献   

13.
敬畏与感恩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四川宜宾宴饮类型习俗、酒谚民谣俗语的产生、人事交往礼俗等三个方面。阐述川南民众的酒俗风情及其人文精神,指出源长厚重的宜宾酒业、酒文化所孕生出的朴实浓美的酒德、酒礼、酒仪、酒行、酒宴、酒乐、酒歌与仁义和美的酒俗精神,是宜宾成为“酒都”的极重要而又特色鲜明的精神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5.
拿撒勒人耶稣,又称基督(约公元前4—公元29或30)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教主。  相似文献   

16.
古代长江流域的“超级大国”──楚国张正明(我应日本勉诚社邀约,撰为此篇,其日文本为阿部进先生所译,刊登在《日中文化研究》第7号"长江文明特集"上。今将其汉文本删繁就简,并将标题做了相应的修改,奉请《中华文化论坛》的编者和读者指教。──作者)伯特兰·罗...  相似文献   

17.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化知识与文化人格的关系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与教育家所关心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来就不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培养文化人格脱离开来。儒家学派的作品《大学》即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相似文献   

19.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李积庆 《寻根》2010,(2):15-19
<正>清末著名诗人、梅州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己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以其客家人的身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客家人南迁辗转逾千年,依然保留中原语韵、固守古朴礼俗的事实。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地区间,所见所闻时常让人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而当我们细数留在客家礼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