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今传媒》2010,(6):42-43
梁衡(1946年—),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山西霍州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相似文献   

2.
梁衡谈报纸副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岩 《当代传播》2003,(1):16-20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相似文献   

3.
梁衡四诀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 ,走过人生的壮年 ,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 ,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风行四方 ,《晋祠》、《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更是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怀着对后生学子的拳拳栽培之情 ,岁末年初 ,梁衡拨冗接待笔者 ,回首人生 ,畅谈感受。现根…  相似文献   

4.
梁衡四诀     
影1981年,35岁的梁衡在散文《秋思》中激情洋溢地写道:“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20年过去,历任过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走过人生的壮年,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过,干记者要种植一片文学与新闻的混合林。自己过去曾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转入新闻采访后,格外留心这片“混合林”。在逐渐  相似文献   

6.
九卷本《梁衡文集》不到四个月时间已经印刷了三次,累计发行约六万套。2003年7月8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来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由该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首次“《梁衡文集》出版座谈会”。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梁衡和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学院毕业生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新闻人围坐在一起,围绕《梁衡文集》的出版畅谈梁衡多年的新闻追求及当前新闻业、学界存在的问题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说:像梁衡同志这样的中年新闻工作者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38家常务理事单位的老总,3月13日至16日聚会北京,参加在此间召开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二届四次常务理事会。 三月的首都春意正浓。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中国记协副主席杨子才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国记者》杂志、《新闻战线》杂志、新闻出版报、中宣部《内部通信》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徐心华、梁衡、杨子才同志分别就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管理与发展等问题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的《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一文,将记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传播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三大项:"由于文化责任不像传播责任、政治责任那样,因事实的对错、导向的好坏立见效果,在新闻责任方面常被忽视。它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责任,更显示出记者的知识、思想、业务等综合功力。"①就记者和传媒的职责而言,梁衡的所谓文化责任,应当是指记者和传媒关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打开梁衡同志的《新闻三部曲》,从《没有新闻的角落》,到《新闻绿叶的脉落》,再到《新闻原理的思考》,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这三本书从大量实例出发分别回答三个问题:怎样当记者、怎样写稿子、怎样管理新闻。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优秀记者的成长历程,而且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现实脉动;个体的追求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构,成功地体现和折射了一代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境界与追求精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探讨,更值得我们学习、借  相似文献   

10.
董岩 《传媒》2003,(1):23-24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主持人采访了梁衡先生。作为著名的副刊作家,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发表于报纸副刊。在这次采访梁衡没有谈及创作,专门谈的是关于副刊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他有很多以前没有议论过的问题:1.研究副刊不能只关注文艺副刊,还应有娱乐、知识、学术一共四类;2.副刊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把副刊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3.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还要有个性;4.要研究报纸副刊的双重性:文化性和信息性;5.要区分副刊与新闻在传播功能和手段上的不同等。本刊拟分四次陆续刊出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姜婷婷 《今传媒》2016,(11):132-133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这得益于他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主动记录历史,为无名者立名和以文学入新闻.  相似文献   

12.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摘     
梁衡对新闻定义作补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他的《新闻原理的思考》一书中,对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在”的定议作补充说明。他的新的表述是:“新闻是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惰息传递。”梁衡对其中两点变动做了如下解释:一是增加了受众的态度。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发生的事实都可以报道。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新发生的事实,记者都不去报道,只选择那些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实去报道。新闻首先要考虑有多少人爱看,有多少人要听,有时还要考虑它的社会作用是正是反,…  相似文献   

14.
梁衡轶事     
梁衡,曾任《光明日报》记者,1987年调新闻出版总署担任领导职务,亲历了中国报海波澜起伏十余年,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在新闻、文学两界,均可谓素负盛名。我们作为新世界出版社《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有幸在北京和梁衡作了竟日长谈,现据梁衡“谈经论道”之余,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和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梁衡鲜为人知的轶闻若干,奉献读者。清华演讲:实话实说论做官 2002年6月,梁衡在清华大学演讲,有学生提问: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他答道:做官。台下哄堂大笑。他接着解释说:“我敢于这样说是因为我这个年龄和身份己经不会被人误解为有  相似文献   

15.
武金梅 《新闻窗》2012,(4):130-130
16年前,刚入报社当记者时求知若渴,到处寻找新闻业务书学习,当时梁衡的《新闻原理的思考》刚刚出版,成为新闻新兵们抢手的必读书,书中的引言列举了的十大新观点,其中印象最深的第十条:“精神产品的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16.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7,(23):35-35
他曾官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精彩的散文篇章,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本期"传媒骄子"关注《梁衡:穿行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  相似文献   

17.
董岩 《传媒》2004,(3):47-47
思虑深沉的梁衡,多年来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人杰鬼雄>、<新闻三部曲>到<走近政治>,梁衡从容地穿行于新闻、文学、科普与政治之间,时时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但又建树甚丰,自成一家.梁衡,这样一位从记者行当里走出来的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对于他的研究与解读,能给我们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8.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本刊特此开辟《跟梁衡学新闻》专栏,介绍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论,旨在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  相似文献   

19.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20.
董岩 《新闻窗》2005,(6):32-35
今年7月,我们在北京专访了身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感悟作家、记者、学者、官员的梁衡,聆听在新闻、文学与政治的广阔天空下他那博大、雄浑的心灵之声,那激越、奋进的生命四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