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2年,在全社会范围内来看,纪录片从"冷话题"再度变热,一系列积极向好的现象,共同构筑起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全新图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看清当下发展的真实状况。一、主流电视媒体领域呈现多层级传播格局2012年,中国纪录片以播出平台为突破口,通过新平台新时段的纪录片播出,形成了多层级的传播格局。具体来看,央视综合频道开辟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不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在纪录片栏目化后,故事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应用,作为电影、电视剧创作元素之一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着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如何运用故事化、如何利用故事化成为创作者创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又见梅兰芳》从纪录片解说词文本到影视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挖掘素材、构思设计等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实现了图书与影视作品既互补又各自发挥所长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梅兰芳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剧生涯中,文人墨客为其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咏"梅"诗词,陆离眩目,鲜活立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咏梅诗词具有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文献汇编和综合研究是咏梅诗词的重要研究路径,它对拓展梅兰芳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咏梅诗词既是古今咏伶诗的集大成呈现,又是传统咏剧诗词的终结点,还是古典男色文学的压轴戏。对于这一大批咏梅诗词,学术界从未有人试图去汇集、整理并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无疑是梅兰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属亟待开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江逐浪 《现代传播》2006,(1):114-116
"真实再现"是否能够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何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讨论的回音尚未散尽,人们又看到英国BBC在制作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上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创作技法是"真实再现"的延伸与递进,本文将它称作"背景重建"."背景重建"与"真实再现"一样,再一次挑战了纪录片与传统剧情片的界限.本文将主要通过典型的"背景重建"作品2003年BBC制作的<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来探讨这种创作技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资讯     
"梅兰芳"系列书借势电影热推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黄山书社趁势推出《梅兰芳与孟小冬》、《齐如山与梅兰芳》、《谈梅兰芳》,三书作者分别  相似文献   

7.
朱琳 《传媒》2017,(21)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寒冰 《现代视听》2013,(3):50-52
无论中西,纪录片定义都强调了"非虚构"这一概念。但新时期的纪录片、纪实类节目却充溢着"扮演重现"与"数字动画",离所谓的"真实"越来越遥远。时至今日,纪录片的"非虚构性"似乎已经被电视制作人和观众广泛接受,一种"事实不虚,形式不拘"的纪录片观念正猛烈冲击着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9.
陈浩  李文英 《今传媒》2023,(5):48-51
纪录片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影像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4K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它的应用革新了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品质,为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让观众成为观影视角的自主控制者和参与者,提高了观众的主体意识。“纪实美学精神”是本文的“落幅”,在今天的技术浪潮之下,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技术至上”现象,纪录片人要进一步发扬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纪实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何苏六 《传媒》2013,(2):31-33
2012年,中国纪录片行业有诸多起色,可以说是整体回暖的一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10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首开纪录片专业频道——纪录频道,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变化,使得2011年成为中国纪录片新的开局之年. 而2012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出现了全面涌动的态势,多年不见起色的产业化方面,也有了新进展.首先是国家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得以落实并推进,成为引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种内在原动力.其次是,原本几乎由国家电视媒体机构独占的纪录片生产,也逐渐开启社会化创作的新思路,使得纪录片生产能力大大提升,纪录片的多样化得以实现.新媒体对于纪录片的热情和效应日益彰显:一方面技术上的巨大能量,让纪录片的传播能力大大拓展;另一方面,平民化个性化的特征,让纪录片的门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围绕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梅兰芳是否受到有西学背景的文人学士影响而背离了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必须正确理解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表演艺术的实践性体系在前、理论体系在后的现象,探讨戏剧体系形成的规律;必须比较东西方不同戏剧体系对"体验"理解、运用的差别,认识梅兰芳的"设身处地"说遵循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传统,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纪录片的叙述者就是纪录片的作者,由作者来告诉观众他的所见所闻.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喇叭"式纪录片、苏联和中国"形象的政论"式纪录片、概述片的解说词天马行空大而无当,画面支离破碎、毫不相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让许多观众望而生厌.由创作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走入了由"意识"充当叙述者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13.
1935年4月14日梅兰芳、余上沅等人与苏联艺术家的讨论会是梅兰芳首次访问苏联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本文作者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保留着删节痕迹的一份档案,发现了几处从前没有指出的删改,最近将档案的未删节版翻译出来,并且指出档案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梅耶荷德在讨论会上借梅兰芳的"东风"为自己辩护,但是和梅兰芳最接近的几位苏联艺术家意见不一致;苏方发言者纷纷将梅兰芳的艺术称为"体系",并且一致认为必须向中国戏曲学习。  相似文献   

14.
冷凇 《视听纵横》2008,(2):21-24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纪录片交流日趋火热,对纪录片"真实"概念的探索呈现出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电视的"产品时代"和"多元融合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纯纪实类纪录片在未来会萎靡,但纪录片如果不鼓励新的样式突破,死命抱紧"真实"的稻草,注定会为其所害。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全周期运营、为品牌增加更多营销触点和国际传播等方面都作出了大胆尝试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纪录片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文化产品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内容创作、传播形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近年来全力推进纪录片的新媒体价值,还提出了"将纪录片和企业品牌结合,以纪录片为载体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纪录片的历史价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纪录片拍摄的不断发展,"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经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起来,以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特色手法弥补了拍摄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或弥补了其情节单一、资料不足等缺点,活跃了原本单调、沉闷的记录空间,丰富了纪录片内容的同时还使观看者眼前一亮,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而"情景再现"手法的滥用很容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也就是说"情景再现"的失真与纪录片的"非虚构"产生了矛盾。通过探讨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进而提出正确应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其在纪录片中发挥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简要梳理了1978年以来电视纪录片研究的发展路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初步提出了几个纪录片研究新的理论取向与领域.  相似文献   

18.
研究梅兰芳的生平历史,除了"梅党"的重要成员齐如山、冯耿光和亦师亦友的王瑶卿、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到,那就是孟小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单向度层面的纪录片"真实";多维度视野下的纪录片"真实";多重语境博弈中的纪录片"真实".并得出结论:选择真实虽要进行价值判断,但仍需根植于生活真实之中.本质真实则应当是纪录片制作者简介孜孜以求的,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真实进行读解、感悟、升华和提升,以达到共鸣的境界.它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的"CDRC前沿发布暨纪录片的全媒体与全球化传播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受邀进行了"CDRC前沿发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权威数据发布,对2016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览和深度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