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愁即是忧,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外部世界矛盾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调和的。这决定了人类感伤情绪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我国词的历史中充满着闲情愁绪,目前唐宋闲愁诗词尚未受到专业领域重视和开掘,文中对于唐宋词中的闲愁做了说明,并分析了唐宋闲愁诗词的艺术特征,最后对于唐宋闲愁诗词做了一家之言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论张炎的闲愁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张炎的闲愁词创作在思想精神与艺术风格上的转益多师与对前贤的取法,他的闲愁词的抒写本质与闲愁的表现形式,以及后人对他的闲愁词的褒贬与我们应该给予的客观评价.由此可见张炎其人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3.
尹彤 《现代语文》2010,(3):43-44
宋代闲愁词具有较高的文化认识作用和艺术审美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北宋前期闲愁词虽然数量不多,但独特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使它具有"闲淡华丽"的艺术特点。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闲愁词的代表词家。  相似文献   

4.
“闲愁”一词在古代诗词中频频出现,它具有深刻复杂的情感内涵,但男性诗人与女性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又各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诗人敏感的心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产生闲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大量的“闲”、“愁”出现,且有许多与“闲”、“愁”相关的意象。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炎的词定性为闲愁词,并初步分析了他的闲愁词的创作环境与他创作时的心境,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词学观念的指导,他的闲愁词中的相关意象与其词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张炎其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6.
闲愁词有两种审美内涵,一是源于对人生短促的嗟叹,一是根于人性的永恒的企羡与失落。  相似文献   

7.
在唐宋名家词人中,布衣寒士极少,而贵族词人尤多。这些贵族词人在写词时,很难突破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而当他们以词体形式写出内心深处的无端哀怨时,这些词就在共同人性的大范畴中,成为表现人类千古共同悲哀的作品了,这些作品大多都是闲愁词。闲愁词以其超阶级性与永恒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也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唐宋词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明末遗民王船山大量独具风格的闲愁词,具有忧生之嗟、企羡与失落两方面的内涵,真实再现了船山心态,是对船山思想人格的阐释,真实感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其内容、题材更多姿多彩。本文从闺情相思、伤春伤别的题材表象,揭示唐宋"闲愁词"中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梦魂飞过屏山曲。见依旧、如花似玉。天寒翠袖依修竹。两点春山斗绿。披衣起、闲愁万斛。正月淡、梅花照屋。重温绣被薰清馥。不管明烧画烛。这是南宋词人史浩的《杏花天》,亦是本篇文章标题的出处。词作者的文笔娟秀隽永,寥寥几句勾勒出一幅温婉的早春光景:泛凉的晨光倾泻进屋内,屋内是披衣欲起的如花女子。这女子秀眉微蹙,偏头凝望稍稍越过院墙的梅花——于是她那闲愁千万点,便尽数入了词中。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用"愁"堆砌起来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怀乡之愁,亡国之愁,还有说不清其实说得清的"闲愁".翻开书卷,它会绵延而来,弥漫天地,哀伤处令人心悸,深沉处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12.
赵明诚"天台之遇"[1]后,李清熙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从前期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发展到后期孤独凄苦的"苦寂悲愁".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所编选的《李清照词二首》文本出发,在结合教材单元导语、文下注释和文后补充的基础上,回首观鉴和课后反思对该词的理解和教学,并试着从相对广阔的学术研究向度,进一步阐释二阕词中李清照所流露与表达的"闲愁"与"悲愁"两种心境的深层意蕴,以期拓展词旨,继而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马士孝 《现代语文》2001,(10):25-28
一、“试问闲愁都几许” 不少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兴趣小、效率低”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一听“语”二字,便愁眉不展,愁绪满怀,真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其实,仔细分析学生的语学习过程中较常出现的消极心理,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先看看以下几类学生吧: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子倚在船头 ,遥望天边秋月 ,内心荡漾起淡淡的愁绪 .一行大雁飞过 .它们衔来了女子雨花般凄婉美丽的一首词 ,衔走了她满腹的相思 .这个女子伫立在八百多年前的深秋 ,她就是李清照 .她吟哦着《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凋谢的荷花 ,冰凉的竹席 ,远飞的雁行 ,高悬的月亮 ,飘零的花儿……与女子的情感达到了“共振” .这首词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你会关注宋词里的这一行大雁吗 ?也许你正…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而在诗歌长河中,愁绪的抒发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对国家人民的关注,却又因自身的无奈而产生的种种愁绪构成了诗歌的一道风景线.这愁绪已经成为诗歌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8.
"闲愁"解     
情感充盈、敏感、细腻,乃是诗人的本色;而在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当中,又以愁苦优伤,与诗歌渊源最深.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中,多有"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其一)、"愁思之声要妙"(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清愁自是诗中料"(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一类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愁是人之常"情"之一,它是人生种种不如意生活境况的直接反映,举凡离别、孤独、相思、挫折、打击、穷苦、沦落等均可引发人的各种各样的愁绪.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抒写愁绪的语句主要表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应该遵循联想和想象原则。即读者在阅读诗歌时 ,要善于进行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做到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最终达到与作者心情的契合。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词《青玉案》的结尾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他把无形无状、虚无缥缈的相思“闲愁”比喻成烟草、风絮、梅子雨 ,妙在何处呢 ?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闲愁”像那满野烟草 ,春天的草 ,到处都是 ,这等于说闲愁到处都是 ;“闲愁”像满城的风吹柳絮 ,春风一起 ,柳絮满城乱飞 ,谁又能数得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