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剧"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抗日题材电视剧是指中国人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14年的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不论是宏大背景的措置,革命生活细节的描绘,还是战场情景的再现,典型形象的多元化建构,抗日剧都成为民族、国家意识表达序列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近年来,抗日题材电视剧竞相在电视荧屏上绽放,这些电视剧大多以讴歌民族英雄为主题,其中不乏佳作,但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跟风剧、闹剧、神剧。  相似文献   

3.
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志希  曹茸 《现代传播》2004,2(1):42-4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集体记忆”的理论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集体记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对过去的建构。在这种建构中 ,集体记忆的形成又非常依赖于各种传播媒介。本文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为研究对象 ,探讨历史剧是如何立足当下而重塑人们的历史观形成集体记忆 ,以及戏说类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刘雁 《传媒》2014,(12)
正近期电视屏幕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一冷一热的现象:冷的是抗日"神剧",热的是描写小人物的都市情感剧。根据收视率调查,两种剧的主流观众竟然都是成年男性;而成年男性观众的这种理性转移,体现出了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曾几何时,抗日题材剧雄踞电视屏幕,风靡大江南北。《亮剑》《雪豹》《打狗棍》播出时,就是男人的狂欢季,不管重播多少次,都有铁杆影迷追着看。调查显示,支撑抗日题材剧高收视率的是一批成年男性观众。男人都有"英雄  相似文献   

6.
2011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巳对抗日题材剧庸俗化、游戏化、娱乐化现象提出批评。时隔两年,这股庸俗抗日剧的浪潮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创作层面分析,抗日“神剧”的批量生产凸显出四对矛盾。一、同质化题材饱和与电视剧创新之间的矛盾 教条的历史没人看,敏感的历史又无法呈现,逼迫着创作者借历史的壳装游戏的梦,将抗日剧改编为一个个充满现代消费元素的舞台秀,披着政治正确和民族正义的外衣,行着肆意篡改历史真实的实际,在博取观众的讶异和谑笑时,把民族经历的残酷与创伤,转变成充满各种刺激元素的商业游戏。  相似文献   

7.
李沐遥 《视听》2022,(2):48-50
近年来,随着影视怀旧风潮的兴起,集体记忆在影视剧中的呈现手法更为多样化.电视剧《装台》通过挖掘"老陕"地域性元素和文化符号,展现西安"城中村"人民的生存状态与自我认同,阐释"装台"集体的代际传承与社会认同,共同揭示"热爱生活"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冯馨可 《今传媒》2024,(3):122-125
数字媒介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是人类记忆传承中必需的空间载体与海量容器,还在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的拼接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可以在互联网媒介空间中上传个人“自传式记忆”,与其他网民交流互动,建立线上展馆和纪念馆来构建集体记忆,并随时存储或查看自己和他人的记忆。数字媒体技术塑造了人们关于各类大型事件多模态式、拼图式的记忆内容。然而,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使人们的记忆变得坚韧而又脆弱。本文对数字时代下人们关于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行为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媒介技术的转变带来的全新集体记忆书写方式以及集体记忆内容的重塑。  相似文献   

9.
姚金江 《今传媒》2015,(3):103-104
抗战题材电视剧是一种受到广大受众热烈喜爱的电视剧类型,但随着近几年抗战题材电视剧的膨胀,使其备受热议。通过对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进行分析比较,重点对电视剧中人物形象进行多方面阐述,并从历史角度、美学角度以及情感塑造等角度展开深度剖析,旨在通过客观分析为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跨过鸭绿江》等剧突破了艰深的历史题材模式框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中成为“破圈”代表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层次挖掘与艺术化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产品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并以此影响当下中国人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过,无论是当下社会中“唤醒”的集体记忆,还是借用媒介记忆的机制来延续记忆序列,最终都是要经过不断沉淀成为底层记忆,发挥接续并完善记忆场域的作用,为“红色故事”的影视创作开拓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记忆的研究在国内的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学等学术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交流记忆等理论概念为主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2019年,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在CNKI中文文献数据库中达889篇,年发表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题涉及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仪式与集体记忆、媒...  相似文献   

12.
司洪岳 《东南传播》2012,(8):113-114
历史题材类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自电视剧诞生之初,此类题材便备受专业人士的关注,而生长于传统文化下的收视大众亦对其青睐有加,尤其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持续"升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电视剧市场的两大群体,即电视剧制作者以及收视大众两个方面分析此类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龙念  贾佳 《青年记者》2017,(14):14-15
新世纪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生产空前活跃,持续引发关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以潜移默化的艺术方式影响着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形塑着公民的政治人格和集体记忆.然而,当下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探讨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存在的价值观缺失的问题,对“戏说”革命历史、奇观化的影像表达以及精神价值缺失等创作倾向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宋法刚 《声屏世界》2007,(10):35-3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对那段历史的影像化追忆,也是对民族英雄的仪式性缅怀。众多的电视剧给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上面镌刻着陈赓、许世友、刘洪、李向阳、姜大牙、李云龙等观众熟悉的真实英雄或传奇英雄的名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些英雄中少见国民党抗日英雄的身影,这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缺憾,也是历史的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英雄的影像化书写,成为当前大众文化的消费热点之一。历史题材电视剧英雄叙事不仅占据着受众日益增长的观看电视剧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为他们提供了关于英雄的梦想、幻像、行为、思维模式和身份认同的原材料,形成当下"媒体奇观"的一个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19.
"集体记忆"通常被用以建构人们对某个群体的认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民众"国家认同"呈现"谈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反中"情绪浓厚,"本土"倾向明显。目前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方兴未艾,因其符合青年群体快节奏、碎片化观看体验而受到热捧。在两岸缺乏共同集体记忆的现状下,尝试通过微纪录片对台传播,建构台湾青年群体的集体记忆,促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代的发展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延续提出新挑战,本研究认为应该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对古城胡同的数字再造,并通过多种数字转型方案实现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