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区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一个特别的重点。依据群际接触理论,考察藏区一所民汉合校师生交往情况,研究发现:学校管理呈现"民管民""汉管汉"的现象;汉族教师和藏族教师在工作、生活领域交往较少;师生交往侧重关注教学等工具性目标实现,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关怀;混合编班的不同民族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族际友谊;民族班与混合编班的学生有交往的动机。因此,需要逐步推进民汉合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搭建促进不同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对少数民族(n=294)与汉族(n=340)大学生的问卷研究发现,跨民族友谊可以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增强群际接触意愿。跨民族友谊数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友谊质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少数民族,随着群际共同命运水平的提高,群际焦虑对于群际接触意愿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对于汉族而言,群际共同命运在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通过中观和宏观水平影响因素的结合,为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和跨民族友谊的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从而降低群际焦虑,最终改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因此,广泛创造民族接触的机会,提高接触质量,改变民族之间认知上的偏差,是促进和改善跨民族互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民汉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差异,以南疆某师范院校的民汉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汉大学生近半数以上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大学恋爱;民汉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在“为了寻找结婚对象”(P<0.02)和“为了体验大学恋情”(P<0.02)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择偶标准上,维吾尔族男大学生更看重女性的持家能力,汉族男大学生则更强调男女同等努力;对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谈恋爱的现象,维吾尔族大学生持否定态度,比较重视本民族身份;面对失恋,大部分学生能理智对待,但部分学生也存在极端和不理智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疆5所重点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语言认知、语言情感和语言意向三方面考察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并比较分析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具有良好的认知和深厚的语言情感,哈萨克族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最为积极。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语言认知和情感方面差异不大,在语言意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民汉一体化教学"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汉语语言态度,促进效果与民族特质、政策推行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的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关系,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汉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发放"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比较研究"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在文化互动的四个策略中,汉族地区中学生整合和边缘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边疆地区中学生同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不同地域学生在与涵化四类策略相关的保持文化传统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在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的态度上,四类策略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论:从总体上看,汉族学生在文化互动四类策略的态度中,对于整合持较强的态度。在地区差异上,四个策略的地域差异性显著。从文化传统保持、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等不同生活领域,不同地域的四种涵化态度倾向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普遍水平较高,且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但仍然存在造成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国家来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以语言态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的语言态度及语言水平。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对维吾尔语都有很高的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差异较小。但汉语态度及水平差别很大,相比而言,民考汉学生对汉语的认同度及汉语水平高于民考民学生。针对调查结果,从双语教学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群际囚徒困境差异最大化游戏(IPD-MD)和群际囚徒困境游戏(IPD)的重复决策设计,模拟具有不同冲突历史的群际冲突情境,探讨不同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论群际间是否存在冲突历史,个体在模拟的群际冲突情境中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决策动机和行为特点:在虚拟回报条件下,超越外群体的竞争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间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相对收益;在现金回报条件下,使内群体受益的利他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内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绝对收益。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考察了乌鲁木齐市三所高校的220名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的双语态度。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语言有高度的认同感,对汉语也高度认可和接受。被调查者有学好民汉双语的愿望。总之。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对维吾尔语和汉语都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态度干预角度出发,选取随班就读的普小五年级学生120名为被试,借助想象群际接触的技术,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以及想象群际接触对改善内隐污名的作用.结果发现,普通儿童对于弱智儿童具有有很强的内隐污名;就具有不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而言,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可以降低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这说明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对于改善小学生对弱智同伴的态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疆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现状,提出适应新疆"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民汉混合学习小组,积极促进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学研结合,并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软硬件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实践教学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民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为新疆高校实现民汉学习共融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501名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的特点,并重点考察歧视知觉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2)歧视知觉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群际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歧视知觉对高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显著,而对低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基于利益诉求的集群行为情境范式,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考察不同群际互动方式下大学生集群行为,同时结合大学生压力情况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较之不良的沟通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行为意愿,但对于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的影响尚未达到显著;大学生所承受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影响网络群体行为意愿,也就是压力越大,网络群体行为意愿越强。在此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应对策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0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习惯、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尊具有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与市民的群际关系研究可以归纳出社会距离、群际交往和群际网络三种视角。社会距离视角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研究范式,但由于仅仅关注群际关系的主观维度,因此无法替代对群际关系的客观维度的考察。群际交往视角虽然聚焦群际关系的客观维度,但未能形成成熟、规范、普遍认可的操作化方案,同时无力揭示群际关系的整体结构特征。而在这两个方面,群际网络视角恰好可以弥补群际交往视角的缺陷。遗憾的是,群际网络视角在既有研究中很少被应用。因此,在农民工与市民的群际关系研究中,群际网络视角是一个既富有潜力又亟待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种族偏见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然而,已有的研究刚刚兴起对青少年种族偏见形成的重视。整合已有的研究,本研究从友谊质量和群际接触两个因素阐释了影响青少年种族偏见形成的心理机制。基于群际接触的理论,讨论了对青少年种族偏见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有关族群的研究领域中,族际通婚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这其间也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学者们已经对新疆族际婚姻观念做过一些研究,但有关大学生族际婚姻观念的研究并不多。由于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约束,新疆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婚姻观念比较保守。在外地上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族际婚姻观念是否会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以宁夏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他们的族际婚姻观。  相似文献   

20.
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以往民汉双轨体制内的少数民族教学改革的成效已几乎发挥到了最大,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彻底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逐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为例,分析民汉教学一体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