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桂秀 《学周刊C版》2010,(9):117-117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中化学也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通过化学来解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可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需要的就是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学年的第一堂课是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第一堂课往往具有好奇心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便会激发起强烈求知欲。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学习一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研究规律.从而创造性的应用知识。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兴趣的激发要放在首位。不然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不会“乐于探究”,更不会“交流合作”,而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几何教材,大部分章节是采用演绎法编写的,难以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和探求发现过程,更难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求与发现。因此,教学中要体现知识形成和学生探求发现的过程,必须想一想学生会不会主动探索知识,应改一改传统的教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如“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教科书先提出:“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随后列举事实来证实,进而概括平行线概念,这样是先揭示结论,后予证实,这与平行线的概念形成过程虽无不符,但学生学习这一概念是被动接受,非主动探索发现的。在教学中,可以改换…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追求新的教学模式,而原有的高中课程的单一性不能为高中生自主选择课程创造条件,资质、潜能不同的学生难以学习不同的课程,难以促进不同的个体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和堆成山似的作业,很大程度地抑制着高中生的自创的个性发展——“我们只会考试,而不可能实践上的尝试,只会应试,而不会应用,只会做题,不会做事”。“教育必须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几十年来的教育,可见于此,所以,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培养他们具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更想体验成功,各自差异存在,需要时间,需时空间——客观自主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更强调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玉明 《四川教育》2006,(12):48-48
北京的吉亚春老师来泸州讲学。课后.我听到孩子们边走边说:“这节课真有意思!”“这位老师上课真有趣!”我暗自感慨:还有什么评价比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更真实的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包罗万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景,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世界,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它具有广博无垠、诗情画意而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魅力四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学好语文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事与愿违,很多学生感到语文难学,害怕语文课,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语义学习的效果极差:不会读书,不会与人交流,更不会写文章。  相似文献   

9.
写作带给我的最大意义,是让我的生活更有意思了。我在写作上没有什么理想和计划,也不会对它作出承诺。我喜欢文字,但不沉溺于它。  相似文献   

10.
余军 《河南教育》2005,(12):27-27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觉得教师讲的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  相似文献   

11.
曾经听过一节课,在临近下课时老师说:“快到下课时间了,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想下课。”顿时全场肃静下来,老师追问:“为什么呢?”“这节课有意思。”学生愉快并留恋地说。从“有意思”三个字中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高质量好课的期盼。那么,怎样增加数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树立全新的数学观有不同的数学观,就会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观,在教学中就会采取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许多人认为:所谓数学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数学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职责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机械过程,不只应该“授人以鱼”,更应该“教人以渔”。有专家说,21世纪的文盲指的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已成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郑丽青 《甘肃教育》2007,(9S):15-15
从“教书匠”到“引导者”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包括成长记录袋及期末的测评,它是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中进行的。特别是那些点滴的评价、即时的评价更能激励孩子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文俞明 《初中生》2015,(20):4-6
输入“有意思、有意义”六个字,经“度娘”一搜索,内容海量去了.网络内容多指问人生是要“有意思”呢,还是要“有意义”,好像讨论得还很热烈.我认为,无论两种之中取哪一种,都是昂扬壮丽的,传递了正能量,于芸芸众生极有好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觉得这样的讨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故延伸开来,有问婚姻的,有问工作的,甚至有问吃饭是要有意思,还是要有意义……如此这般,扯来扯去,就扯出个中小学生作文“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来.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学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如何拉近教材及其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呢?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将书本知识“激活”,使其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点”,将知识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张筱文 《教育》2006,(12):61-61
英国科技委员会最新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讨厌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更愿选择“赶潮流”的软性课程。  相似文献   

18.
10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包含着人间万象,世事变迁。现实生活中,喜欢历史的人颇多,可是,学校教学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历史学科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还不能改变“喜欢历史,却难以喜欢历史课”的现状。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就是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也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到学生的头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教”,而忽视、轻视“学”,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志备了教法,但又有几个备了“学法”指导,所以要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那些不会学习、不良学习习惯,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也要重视学法研究;还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