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代的经筵     
元代的经筵,是蒙元帝王为研读经传史鉴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文中第一部分论述了经筵的发展过程,及其在蒙元时代肩负的两种任务;向皇帝授课,揭示治道,培养君德;向皇帝进言。第二部分论述了元代经筵教学针对性之强;重启迪、诱导;学以致用;帝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同皇太子教育的不同特色;时间的不固定,帝王对经筵的重视。第三部分是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历史,以及教材问题;缺陷;双语教学问题;社会效果,等等。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曾多次声明,他的哲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大小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因此,冯友兰所讲的接着宋明理学讲,应该理解为主要接着程朱理学讲,而不能理解为只接着程朱理学讲.实际上,冯友兰的"接着讲"不仅仅是接着程朱理学讲,而且是融合了古今中西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3.
经筵是宋代倡导文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帝王教育制度,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梳理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对经筵的界定及其沿革的考证、对经筵制度的研究、经筵中师道之争、经筵官对政治的影响、经筵中经学的传播、经筵官考和经筵制度的意义与作用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宋朝经筵研究现状进行了评判,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讲后思讲",即讲课之后的思考.讲课的经验如何才能得到总结和积累?讲课的质量和效益怎样才能得到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在每次讲课之后,总是能认真地进行"讲后思讲",回顾和审视自己的讲授经过,然后取其精而凝于笔端,择其要而收入稿中,在对讲授过程的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宁琼 《大学教育》2023,(23):122-124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思政课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深、讲透、讲活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有效途径。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基础在讲深,讲深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前提,把道理讲深才能以理服人;重点在讲透,讲透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根本,把道理讲透才能以理启人;要点在讲活,讲活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关键,把道理讲活才能以理感人。讲好思政课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强化师生互融共促、善用思政育人资源、重视教学内容形式等,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备课的关键。教学设计的提升,要以“讲深、讲透、讲活”为着力点。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科研,挖透教材,找准目标和重难点,将道理“讲深”;要设计好课堂导入、教学逻辑、教学案例、教学评价等环节,将道理“讲透”;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空、教学话语等方面进行创新,将道理“讲活”。在守正创新中立德树人,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相似文献   

8.
《帝鉴图说》作为臣子为帝王编撰的教育读本,寄托了效法先时贤王,培养圣明君主的期盼,对明神宗朱翊钧早期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明神宗日益年长,经筵日讲制度本身不足以承担起培养圣明君主的重担,张居正采用的高压方式使明神宗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夺情事件中展露的君权可以高于道德的真相,打破了儒家士大夫苦心维护的道德约束君主的传统,导致明神宗最终脱离了《帝鉴图说》中的期盼。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讲政治的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历史经验表明,全面准确地把握政治的科学涵义,是从政治上正确看待问题的前提;正确地分析时代和社会基本状况,是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的基础;正确地认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的重要条件;讲政治既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意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最应该讲好中国故事的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必须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就是要用生活故事、榜样故事、典型故事、发展故事激发兴趣、传达观点、渗透价值,通过“创设情境生动讲”“巧设问题启发讲”“直面冲突理性讲”“学用结合升华讲”四大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风采魅力和育人效力,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目标。开发教师创造力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教师继续教育则为教师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本文提出以开发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模式构想:个别开发指导和学校资助服务,其特点是以个别指导、能力训练、自主学习为主,以培训院校课堂面授、教师工作所在学校集中活动为辅。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持,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应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重视教师需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应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伦理内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教师理解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实践智慧即教师理解.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将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我国当前的许多研究特别强调自我反思、教师叙事等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本文将在指出其局限性的基础之上,提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将是自我反思、倾听学生、理解同事和对教育理论同化和顺应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本科院校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指导者和督导者;教学研究的探索者;知识、技能体系的多面手;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者。  相似文献   

18.
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的能力,是以德性能力为灵魂的主体心性能力。师德不只是外在规范,更是教师师性与德性的契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性。作为一种品性,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幸福能力强的教师具有以教育为乐的职业境界,具有健全的主体意识和合理的内在尺度,具有创造的激情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