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说执着于童年母题的表达,他描绘的儿童大致分为两类:乡土社会的苦命儿和诗意梦境的宁馨儿。废名将他的童年体验和乡土记忆、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佛学的研究体会都融汇在儿童形象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具有十分深厚的乡土意识,在作品当中,其不断在自己故乡本土上发掘,对故乡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物进行描写,表达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正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在本文中,将就福克纳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废名和他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 ,特立独行 ,他通过小说所表达的东方形态的生命智慧、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作品中对中西方文学沟通的自觉实践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表达了废名对中国传统的“禅”文化和“妙悟”的理解与运用 ,而两部小说行文风格上的大不相同又体现了废名对“禅”认识的变化。同时莫须有先生身上那挥之不去的堂吉诃德色彩又展现了废名在中西方美学沟通上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在内心的美好理想与面对的苦难现实的冲突下,作家废名一直执着于其追求的精神家园的构建。他通过选取独特的意象和创造审美距离、时空观念等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现出一首和谐、恬淡、安宁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牧歌,在为自己寻找到一片心灵的栖居之所的同时,也使他人鼓起超越现实苦难,追求梦想的勇气与激情。废名小说独特的价值与特殊的意义也正是在此。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王鲁彦是我国继鲁迅开创乡土文学之后的一位最积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主要以唤醒乡民的自我意识、创造新思想为创作方向,并通过对民风民俗、乡土风情为创作背景,塑造一系列独具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的历史发展景象。对此,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外来文化背景及新形势背景出发,对王鲁彦小说创作中的乡民性格及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相似文献   

9.
废名不是从思想史角度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反思现代性。他的田园小说以含蓄的笔调暗示了工业文明的短处,张扬了以人为本主体性生命反思;同时,他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借传统诗学式意境、意象手法烘托出来,体现了艺术表达的精致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乡土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登上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还在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开启了新文学直接并多角度地面向乡村民间、关注和审视乡村民间文化的先河。本文从五四时期的社会基础、作者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乡土小说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犹太家族三代人美国梦的追寻及幻灭的故事.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他们不同的美国梦内涵,同样又是历史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因此,考察小说中利沃夫家族三代在不同的历史变迁中各自美国梦的演进、主题的变奏,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之于犹太族裔美国梦的内在悖论性,对考察小说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小说植根美国南方地域文化,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在超越乡土的同时也带有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白先勇受福克纳作品中"基督精神"的影响,但他一方面将基督精神和佛教教义融于一体,另一方面又集中西文学影响于一身,中西因素的化合使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呈现中西合璧的色彩,表现出博采众家,"六经注我"的巨大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保留着一份质朴而炽热的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深刻的乡土情结成为她创作不变的情怀.迟子建的乡土情结,是她创作的原动力,也构成了她的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精髓和情感元素.  相似文献   

14.
试图从新乡土小说作家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中 ,提取两极对立的母题进行分析 ,从而阐释阎连科乡土小说对人与土地的关系和人与乡土精神的关系的思考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的情调是道德困境中的同情观念.它既表现为对业已逝去的农业文明的眷恋、欣赏及其必然灭亡命运的嗟伤,又表现为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嘲讽和抗拒,从而使这种同情意绪具有了丰厚的历史内涵,他的乡土小说也因此而具有了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详细剖析,从主题构建、呈示部创作、全曲整合多角度分析阐述展开式变奏在特定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并探析在这首作品中展开式变奏所呈现的独特创作技法,为研究勃拉姆斯创作手法中的创新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乡土书写传统由鲁迅缔造,中经沈从文与赵树理的开拓,并延续至新时期文学阶段,一直保持了与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和焦虑的深层关联。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何士光的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启蒙的解构、诗意的消解、时代的内化三大主题内涵,为中国现代乡土书写提供了另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18.
1950年代的台湾小说,不仅在反共抗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产生了现代主义、女性叙事、台湾乡土等小说形态,也在某种主流形态内部产生了疏离官方意识形态的小说形态,形成了多种边缘形态。小说自身发展的动态格局与僵化的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抗衡使台湾小说在政治高压的1950年代仍获得了较多的个人空间,并在1960年代迎来了台湾小说乃至中国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