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弹性设计教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弹性设计教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高效而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课堂上,却仍存在忽视对课堂生成资源中各种信息的激活与利用,造成生成的"即时资源"流失与浪费,以致一个个十分可贵的课程资源"开发点"在有意无意间"稍纵即逝"。那么,面对"活"起来的课堂,语文教师们该怎样把握原生态课堂教学资源,使自己成为课堂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让精彩不断生成呢?  相似文献   

4.
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结合"、"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调节甚至放弃预设与创造生成的结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将"预设"和"生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要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成性资源的重组,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下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相似文献   

6.
黄庆才 《吉林教育》2008,(12):71-72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7.
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整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就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师应该讲究课堂艺术,适时捕捉学生不可预测和不能再现的生成资源,恰当处理,将学生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生成者、重组者、传递者和再生成者。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动态生成"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拥有敢想、敢疑、敢问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改变原来那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画"的传统课堂模式,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打造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新课堂,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把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看做承载学生灵性与发展的"舟",那么,一个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加以有效利用,适时调整教学,使课堂的生成资源成为"载舟之水"。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却发现有些教师面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未能运用自身的智慧加以充分地利用,使课堂生成资源成为了"覆舟之水"。  相似文献   

11.
"动态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教材上和教师的教学预案中是没有的,教师往往也没有预料到,教师随机更改教学预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实际上,我们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遇到许多"动态生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应当重视"动态生成",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林鸿 《辽宁教育》2008,(11):39-4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群体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曾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一、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会有差异。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如能巧妙处理,往往会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中出现闪光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课堂已近  相似文献   

14.
<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和主体,还要把他们当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生成者,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生资源"意识,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信息,以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1.把握学情,积极捕捉"学生资源"。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内容往往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一些学生听来便有耳无心,也不动脑筋。其实,上课之前,学生已经预习了,有的环节完全可以省略,如果教师不加选择地重  相似文献   

15.
陈菊 《考试周刊》2014,(19):70-71
"生成性"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面对"生成",教师应灵活利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本文根据小学生成性数学课堂的现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捕捉亮点资源"、"善待错误资源"、"提炼有效资源"等应对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机智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该教学可以从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智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弹性预设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发现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师生互动等方面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因超越教师的预设而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还要通过自己特有的敏锐,及时捕捉教学中即时产生的、稍纵即逝的信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抓住师生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异议处"、"'越轨'处"、"分歧处"、"误读处"、"模糊处""'秋毫'处"等进行巧妙"跟进",盘活了这些"不期"的宝贵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使课堂时刻充满活力,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18.
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具有形成性、同情性和公开性等特点,它按照"抽签--书面评价--口头报告"的程序进行,"口头报告"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能够见证教师所做出的任何改变.这会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教学,使学生诚服于教师的教学,是生成教师威信的可靠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备课中的"预设"与课堂上的"生成",永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应该尽力减少因"预设"不周而产生的诸多消极影响,尽力使课堂"生成"多一些意外的惊喜,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对话、合作互动的活动当中,相互间彼此影响,通过不断动态生成的形式推进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因而,教者要不断发现、判断、重组在教学过程当中所生成的资源,有效把握其中可利用的闪光点,从而在这样的一个不断动态生成、资源重构的进程中,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以充盈,生命个性得到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