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推崇“重量”美学。小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集中体现了他避“重”就“轻”、化“重”为“轻”的写作技法的无穷魅力。本文旨在通过《我们的祖先》“沉重之思 ,轻逸之美”这一特征的文本分析深入理解卡尔维诺重量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站在“70后”作家群小说创作的前沿,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到具体文本内容,讨论“70后”作家群的创作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景观。通过对其文本所体现的自由、创造、真实、美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做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反思“70后”作家的创作缺陷,探讨重塑“70后”作家可能性,勾画当代文坛的创作前景。  相似文献   

4.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5.
“新体验小说”创作主张:文学不仅是作家艺术技巧的炫示,更是生活功底的较量。时代发展要求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把握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要求作家深入社会的某个层面,躬行实践,逼真而迅速地展示纷繁的当代生活,同时注重作家个性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要求小说具有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 “新体验小说”肯定了“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了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的功利态度,提倡作家对生活的自觉审美观照。在内容上,它更关注社会的层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和“人性堕落”的主题。本文尝试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思想,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态度:现代世界是缺乏理性的社会,由于人性本恶,人类的一切救赎行为都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8.
张红玲 《考试周刊》2007,4(4):58-59
作为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作家,赵树理以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己任,因此他也将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锻炼锻炼”》也不例外。这篇小说中所反映的干部工作作风及其领导方式等问题,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新世纪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在文体探索与叙事革新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布满空白、结局不确定的开放式结构,将读者拉入小说创作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中;充斥全篇的叙述自我指涉,将事件各种可能的结局并置,使小说承担起递解"生活的丰富性与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功能;以貌似轻佻油滑的叙述流,述说实则沉重严肃的故事,达到"以轻写重"的张力效果;非个性化的叙事人在多重身份间转换述说,使得小说避免了单一的宏大或私人叙事的陷阱。这些探寻小说形式可能性的努力,为小说文体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文学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烦恼的冬天》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一篇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伊桑.霍利对于个体与社群道德关系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家关注美国社会生活的一贯立场。主人公对人性中善与恶的思考,更是这部小说最值得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实现了作家的“精神主义”和“诗化小说”的创作理论.它以一种诗化的语言抒写了人物的内在心境,使作者的生命悲观意识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一种对于生命的悲哀思索在自然优雅的状态中得以抒发,让读者在看似低落的心境中体验到心灵世界的神奇韵味.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的爱情主题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心目中的爱情观念,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沉重是从"真"的角度看取历史,力主"真相"的浮现;轻逸则从"思"的维面,探询历史是怎样的和可能呈现的面相.轻逸较沉重而言,是"减重"式的做法,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力主文本诗性、凝练、寓言化.沉重较轻逸而言,是一种"加重"的方式,作者或叙事者凭借为历史作证的勇气,直面并再现历史真实的面相,揭示过往的历史叙述如何遮蔽了真正的历史,并竭力彰显另类的历史,尤其是创伤性的历史,由此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自由”与“罪恶”进行了深刻探讨,体现了陀翁的世界观与创作观。小说中的自由主题隐藏在人物个性之中,凸显于主角的思辨过程;罪恶主题则体现于人物内心的罪恶与全书的弑父线索中。两大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方式,彰显了二者间的潜在联系,即不同的自由观引发犯罪或赎罪。而这,正是陀翁对“自由”与“罪恶”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主题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要使小说立于不败之地,本于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题挖掘。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创作的"安妮系列小说",自20世纪初出版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青少年读者甚至不少成年读者,弥久不衰。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对作品内涵的深刻呈现。"安妮系列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以及积极的延伸意义,它吸引打动着读者并引起共鸣,架起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使小说拥有了强大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雷雨》的主题是生存境遇中人的困惑与挣扎。这一主题是和曹禺的创作本意相关的,是他苦闷心灵的产物。《雷雨》既写出了人自身肉体和灵魂的矛盾,又写出了自我与他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在曹禺笔下,人是一种崇高与卑微,可能与必然的综合体,从而使困惑与挣扎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哲理性,《雷雨》也因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烦恼是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初期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本文通过对此期几部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展示了作家对烦恼主题的集中表现。复杂的家庭关系、琐屑的日常生活、艰险的自然环境以及乏味的婚姻生活,是小说人物的烦恼之源。在烦恼的折磨中,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精神游离于置身其间的世界之外,感到孤独和寂寞。烦恼主题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罩上了最初的黯淡颜色———灰色。杜拉斯在后来的作品中主题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作品的烦恼主题可以说奠定了作家一生创作的灰色基调,同时也开启了杜拉斯创作生涯的灰色主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曹文轩在<青铜葵花>这部长篇小说里,用他的诗化叙事策略,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创作技巧,主要表现在用美术思维构建意象,用风景描写增加意蕴,用儿童视角构筑诗意.<青铜葵花>体现了创作主体高超的艺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