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赚』     
“赚”这个字,眼下很火。街上人相遇,很少再问“吃了吗?”关心只在赚与否;放眼望去,会有“XX帮你赚大钱”的广告,令人怦然心动;侧耳听去,会有“XX这回赚大了”之说,令人顿生追慕之念。 “赚”因有“贝”字偏旁,人们会轻易认为,此字只与钱有关,因为谁都知道古人曾用贝壳当钱,如“财”,如“货”,甚至如“贿”,如“赃”……《现代汉语词典》对此字的注释:一是“获得利润,跟‘赔’相对”,二是“利润”,三是“挣(钱)”,反正不离钱。然而人们容易忽略,《现代汉语词典》里,其实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赚”,但读音不同,…  相似文献   

2.
欧洲物价昂贵,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是贵到令人觉得是被狠宰了一刀.也是不多见的。没料到,我们在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却尝到了挨一刀的滋味。  相似文献   

3.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这是历代文人的一贯主张。文章要吸引读者,必须在“曲折”二字上下功夫,文字有曲折能紧紧抓住读者心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现在不少新闻  相似文献   

4.
位于新加坡闹市区的“百胜搂”原本叫“书城”。里面一层层一间间,几十家书店围成一座方阵——一座名符其实的书城。“书城”何以又叫“百胜楼”呢?这里面的奥秘,则叫人不得不感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新加坡的影响之深。在这儿,“福”字倒过来贴,“四季发财”、“出入亨通”之类的门签随处可见,更令人感到滑稽的是,从德国引进一台海德堡四色印刷机的机身上,也贴上一张“开工大吉”的红纸。于是,“书城”这招牌,便挂不久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6.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年)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印章的应用。在先生的众多印章中,他最喜爱的大约有七枚。一枚是由先生自己设计并书写,著名篆刻家杨仲子篆刻的一方“胡”字印章。这枚印章布局奇巧,左边“古”字在下,右边“月”字在上,像一轮明月照耀在古老石头上。刀法细腻,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气韵相通。配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堪称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杨仲子是一位富有浪漫情调的才子,早年与先生既是邻居,又是同窗,还是文友,后来成为姻亲。杨仲子曾公费留学法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任职,抗战时在重庆任音乐学院院长。他擅长…  相似文献   

7.
2002年9月16口,渭南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社论:《务虚会的主题》。 《社论》全文,仅193字(不含标点)。 在文山会海泛滥成灾的今天,这篇193字的社论,像一阵清新的晨风,一股清纯的溪水,令人耳目一新,鼓掌叫好! 这篇精炼的《社论》,首先点明“加快渭南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先来看两条报道:一则《当街宰活狗 路人侧目摇头》的消息说:“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反映,称郸城县新华路一家狗肉店,隔三岔五当街宰杀活狗,血淋淋的场面令人胆寒。……”消息结尾“希望有部门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9.
漫画作品,于幽默中有褒有贬,很受读者欢迎。但令人扫兴的是,一些漫画中常常出现不该错的错别字。如10月12日陕西日报一版《外宾赏月图》中“中国的月亮真园”,其“园”字应为“圆”;10月14日辽宁日报一版《良师益友同世来》中的“咳嗽”,其“嗽”字是自造的。类似这样的错别字,不时在一些报刊的漫  相似文献   

10.
咋一看,要说通讯《深情》(载1984年6月12日《南通日报》)获得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可能难以令人置信。因为,在某些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三百八十个字的小“豆腐块”;且写的又是两个农村  相似文献   

11.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2.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13.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报纸已有1800多家,家家都有拿手戏,尤其近几年来,可谓旧招翻新,新招迭出,旧招新招,大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势。在此,笔者姑妄概括一句,这所有的招数不过是两个字:“外招”,即脸面上的,见诸报端的。相形之下,还有“内招”,即背后的,内幕的。而把关,即是“内招”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内招”比“外招”更重要,没有把关这一“内招”保驾,再好的“外招”也白搭,甚而可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16.
在年末众多年度人物评选中,刘姝威是广受关注的一个。个人的力量加速了一家上市公司的“灭亡”,是她倍受关注的原因。12月20日下午,和刘姝威一起走在大雪纷飞的中央财经大学校园里,她说:“一心在搞研究,时间全花在这上面,没别的心思。”匆忙的神色,令人不忍侵扰。 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短短600字击垮“蓝田”。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七一”前夕,在举国上下喜迎香港回归之际,一份书写在93张4尺宣纸上、由1万个异体古篆“寿”字组成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统万万年的《中华万寿》图,被作为珍贵礼品,计划赠给香港特区政府。这透着凝重灵秀之气、令人赞羡不已的巨幅“寿”字吉祥图的作者,就是当代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解放军艺术学院退休教师李秉吉先生。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位自幼酷爱书法的军旅书法家。他是一位非常谦逊、和善平易近人的老先生,1936年出失资处古定才子的灵秀之地江西省临川县。那里寺庙多,他常常一个人站在庙前或或联前…  相似文献   

18.
某报有篇杂文,写得洋洋洒洒,在引述了顾亭林先生一段话之后发挥道:“平心而论,我以为顾亭的这位林先生所说的有点绝对化”。读了这句话,不禁令人瞠目咋舌,因为这篇杂文的作者把“顾亭”当作地名,“林”当作姓,而竟不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别号亭林。那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他的名著《日知录》一书中提出来的。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江苏省昆山县人。那位作者只知顾炎武的名字,而不知古人还有字和别号。古人那么多,记不得字和别号尚可谅解,无知偏又故作高深的借题发挥,就未免令人嗤笑。  相似文献   

19.
把新闻写精短,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许多人在写稿时。还是一味追求“大块头”。尤其是非事件性新闻,一写就是好几千字,甚至上万字。面对那些文字冗长而又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稿件。每每令人摇头叹气。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第七期《如此“脏乱差”》一文,指出一些报纸上的错字、反字及画面倒贴。此类“脏乱差”,不论是作者笔误,还是校对不认真所致,总之都使读者皱眉。而另有些“脏乱差”,已不仅仅是令人皱眉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