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悦  陈功 《网球》2008,(6):52-56
当杂志社确定了采访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在奥运前这个比较敏感的时期,采访她应该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还好,我对孙晋芳的印象很好,孙晋芳给外界的印象比较严厉,其实和她接触多了,就知道她和很多运动员出身的人有相同之处,比如直爽,热心,敢作敢为等。  相似文献   

2.
“我到马尼拉来迎接谢军挑战时,思想上就有好几个问题。”苏联选手玛雅·齐布尔达尼泽目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这是她和她的领队、教练在马尼拉的40多天中唯一的一次接受记者采访。齐布尔达尼泽说:“我这次确实下得很差。我必须向菲律  相似文献   

3.
坐在她面前,我突然失去了勇气。写一位伤残人妻子的生活,写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没想到,这次采访却意外的丰富……虽是初次见面,她第一句话就把本色亮给记者。“假如你仅仅写我是一个好妻子,就干脆别采访。  相似文献   

4.
在韩国采访世界杯,只要在采访现场或什么地方,听到中国话就感到亲切,特别是碰上双语种的人。 从西归浦到光州的飞机上,一个女孩坐在我的旁边。看她的样子肯定是韩国人,而且几次用韩语和空乘说话。突然她用汉语问我:你是中国哪个报社的?那声音绝对是标准的北京话,而且稍稍带有一点东北的口音。 我惊讶地问:“你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和向著卿见面之前,我看了她的采访。很正式、很商业、很高端。全是看不懂的商业术语。我心里紧张了,生怕见到女强人之后漏怯。见面当天有点匆忙,又是迷路又是迟到。当看到她的时候突然就放松了。她好像有什么魔力,让人看了就觉得亲切。整个采访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会议室里充满了笑声。她很开朗、很幽默也很健谈。谈起之前的经历,像个小孩儿,见面前我内心中描绘的严谨女强人形象随着采访的深入慢慢散去。  相似文献   

6.
《电子竞技》2009,(1):58-59
第一次见到丁宁是在全国第二届电子竞技锦标赛的赛场上,当时的她刚刚作为裁判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宣完誓,正在裁判员记录席上翻看着秩序册准备开始新赛程的执裁工作。听说我们要采访她,她热情地说:“你们的杂志我经常看的,还参加过后面的读者调查呢。”对她的采访,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见到丁宁是在全国第二届电子竞技锦标赛的赛场上,当时的她刚刚作为裁判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宣完誓,正在裁判员记录席上翻看着秩序册准备开始新赛程的执裁工作。听说我们要采访她,她热情地说:"你们的杂志我经常看的,还参加过后面的读者调查呢。"对她的采访,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了。  相似文献   

8.
的确很难想象19岁,身高不足150cm的金丹飞同时与拳击和围棋有着很深的缘分。她是世界女子最轻量级冠军.并且曾经一度梦想成为职业棋手。对她进行采访,的确有很多好的素材可以挖掘,超乎想象。因此.笔者大有不采访奇女子金丹飞就不能罢休的感觉。我设想得非常好.但采访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我的拳击知识还不够丰富。  相似文献   

9.
早就从孙喜芝老师的来稿里看出她是一们精于业务的体育教师。终于,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春去采访了她,又到她的学校,走上她奋斗多年的那个风动沙飞的小土操场,我深深感受了她是在怎样一个条件艰苦的普通小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地尽着一个体育教师的职靓。看她的课,每个环节,她都非常有心,巧妙设计。一样的音符,在她的手里却演绎出不同凡响的乐章。她说每次走进操场,面对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就有忘我的干劲儿,而她的学生们更是倍加喜爱孙老师,深深被孙老师的课所吸引。读着她的经历,我不忍删去中间任何文字,每一行都饱蘸一个女体育教师朴实可贵的情感,每一段都能透视出孙老师蓬勃英气的不同侧面。我编辑过许多采访手记,她的文字给我的情感冲击是鲜见的。我想,还是用她那跃动的文字告诉您她那二十年如一日的岁月吧……采访中孙老师告诉我,象她这样四十多岁的女体育教师在他们那里几乎剩她一个人了。我感叹无语。我衷心祝愿孙老师这样的教师青春永驻,希望更多这样的钟情体育教育事业、精于体育教学的教师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姜翠华的采访是在经过几个月的漫长等待之后来临的。1999年,她实在太忙,马不停蹄参加国内外十几项比赛,留给我的只是她的踪迹。终于,岁末的一天,得知她赶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邀请赛前在京有一天多的逗留。我就赶了过去。 是个阴雨天,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人。吃着她从大连家乡带来的烤虾,我们慢慢聊起来。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10,(9):28-28
实习生小惠曾经是北京队中的一员,虽然在那里没有训练多久。这次我邀请她跟我一起去北京队采访,重回故地,我问小惠有什么感觉,小惠说以前只要来北京队训练,看到先农坛体育场里面高高架起的聚光灯就紧张。  相似文献   

12.
认识白杨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介绍。那是1998年9月中旬我在江西宜春采访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遇见了意大利著名的体育记者Gennero.Bozza。Bozza一听说我来自河北省,就惊喜而又夸张地叫起来:“啊,河北,白杨!”原来Bozza特别喜欢河北的乒乓女选手白杨,他对我说“在去年八运会上我就发现了她,她一定是未来的世界冠军。我一定得跟她聊聊。帮我翻译一下吧。”最难忘的一场比赛白杨是保定人,人如其名,皮肤白晰身材挺拔,才14岁就长到了1米69。白杨5岁开始打乒乓球,不过她说小时候并不喜欢打球,妈妈很希望她能学舞蹈;可是她爸爸特别喜欢乒乓球,老给她讲那些世界冠军的故事。正好河北女队的主教练唐银生跟白杨家住邻居,一看白杨的身材和协调性,她又是个难得的左撇  相似文献   

13.
《网球天地》2008,(8):32-33
"退役以后我就去周游世界,一个人。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很少看见晏紫大笑,她说她是这群女孩中最内向的一个,不喜欢面对镜头,也不喜欢接受采访,但是她心思细密,很爱思考。在奥体中心聊起相熟的球员,她耸耸肩,聊起和她相熟的球员,"和克里斯特尔斯关系不错,可惜她退役了。喜欢的还有伊万诺维奇,她球打得好,性格也很好。"这么多年来,晏紫的名字总是和郑洁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谭杰 《网球天地》2011,(7):31-31
10年前,在我为期不长的网球采访生涯中,李娜一直是一个飘忽的人物,我一直试图找到她,观察她,但在当时的情形下,这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巴黎总部的办公室里,一位已经从事 WTA公关宣传工作长达15年的官员隔着高高的办公桌缓缓地对我(本书作者)说:“玛蒂娜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讲究细枝末节,抬杠较真儿,不是她的性格。她曾经不理睬《今日美国》杂志的记者长达两年之久,就因为不喜欢他们报道中的叙述。如果玛蒂娜认为她不喜欢你,那么,她就是真的不喜欢你;而当她拒绝时,她是真的拒绝。” 在巴黎采访完玛蒂娜的几天后,我在逛街时与她不期而遇。当时她正在ESPLANADE街闲逛,没有保镖跟随。她不需要他们,就她一个人。她…  相似文献   

16.
一个周六 的下午,编辑 部的门被敲响了,我的采访对象——轮椅网球运动员董福利如约而来。为了 这次采访,她特意从唐山生长途车赶了过来,随行的还有她的教练田雨川,当然,还有注解她身份的两样东西:一辆轮椅车和一只网球包。 站在我面前的董福利一身运动装,身材不高,上身被短袖T恤衫紧紧包裹着,看上去十分结实有力,肤色黝黑,精神饱满——很常见的一副运动员模样。但她一挪步,一分惋惜和缺憾就袭上了我的心头:她一瘸一拐,左腿好像总是慢半拍,不是主动迈步而是被身体拖拽着,看得出来,那是一条假肢。  相似文献   

17.
耿坤 《新体育》2005,(5):40-41
“采访时间请让艾伦安排。”那个容貌漂亮、带着明星一般气质的小妞彬彬有礼地向身边不断围绕过来的记者发出了“挡箭牌”,背着大球袋脚步匆匆而又镇定自若地离开了球场。这是十运会网球预赛中时时发生的一幕。这个小妞就是彭帅,曾被称为中国网球界的天才少女。“其实我很理解记者们,大家都是为了工作。可是刚比赛完,我满身都是汗,需要马上洗澡。如果先来个二十分钟半小时的采访,我受凉了、感冒了,比赛打不好,就会影响成绩。不明情由的人就会说我骄傲了,刚出名就保持不住水平了。”面对有人说她耍大牌的抱怨,她真诚地解释着。“我现在的生活以网球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它。”  相似文献   

18.
早就听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林丽芳走上话剧舞台,是与她对体育的爱好分不开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她家采访。“如果不是喜欢体育,我或许搞不成艺术。”她递上一杯水,就跟我们谈了起来。林丽芳出生在一个台湾籍知识分子家庭,全家没有一个是搞艺术或搞体育的,父母在这两方面对她也没有什么希求。但是,林丽芳自幼活泼好动,又长得身材苗条,似  相似文献   

19.
提起李娜,眼前似乎就出现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很舒服,很耐看。 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李娜,那时她在中国青少年选手中已显露头角,被行家十分看好。和那时相比,现在的李娜在体形上变化不太大,只是更显精干和结实些。变化大一点的是在言行举止上,面对记者和人群,她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成熟和老练,只有在笑时,笑意里透出的纯真才会让人意识到她今年不过19岁。 当然,这几年里,我想她变化最大的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我采访到曲蕾,是在即将举办的2009年北京世界魔术大会的筹备工作中,与她在中国杂技家协会见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