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3.
吴宪民 《精武》2008,(4):24-25
问:通背拳在内家拳中的地位用恢复吗? 答:“内家拳”的名称并不科学。通背拳术派生的历史,本身就因区别清代黄百家将武当松溪派六路、十段锦原母拳改称“内家拳”.才引发用母拳的练功法则:“通背”二字,改母拳另称“通背拳”的。然而。自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以来,“内家拳”单指的狭义拳名,经百年沧桑流传,已成为拳种分类的广义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韩宝轩 《精武》2008,(4):29-29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5.
武兵 《武当》2004,(2):34-36
一、简介 通背拳是传统武术之精品,拳理、拳功、拳技都十分系统完善,流传非常广泛。在武林界存有三种同音异字的名称。即通背、通臂、通备,三种拳义各不相同,通臂拳是因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犹如猿  相似文献   

6.
通背一百零八击技法是祁门通背第四代传人、中国近代武术家、著名通背拳术大师修剑痴老先生以一百零八字诀为根,以实战击法为本创编的通背实用、快捷、凶狠的制敌取胜手法,每一法都能变化、巧用,都是随心所欲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本文是恩师通背拳第五代传人(修老先生的弟子)王嘉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时口传手授给笔者的。一百零八法分明三十六法、暗三十六法、奇绝  相似文献   

7.
吴宪民 《精武》2008,(5):22-23
问:通背拳技如果用到军警格斗中,是否会体现价值? 答:传统通背拳的本来面目和自身价值,主要就是技战术和养生术。所以它又称“通背拳术”。然而,通背拳术作为攻防和养生益寿的技术手段,是没有阶级属性的。客观地讲,谁掌握了它就为谁服务。  相似文献   

8.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其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此拳法风格独特,技击性强,内容丰富,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拳术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支优秀拳种。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独特之处、发展以及健身性进行研究,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人类学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王丕民  付明仁 《精武》2010,(7):65-65
中拳是五行通背拳中的一个典型的单操手法,它的拳型、动作和劲路都有明显的独到之处,在五行通背拳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五行通背的“松肩探背,放长击远”,“出手为掌、打上为拳”和“腰似蛇行脚如钻”等技术特点,以及闻名于武林的“鞭子劲”等,  相似文献   

10.
韩宝轩 《武当》2014,(2):27-28
五行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稽考传统通背拳术,乃“外练势,内练气,气势混元,阴阳互根之母法也”。  相似文献   

11.
通臂拳也称通背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臂”。通臂拳在我国流传较广,流派也很多。通价拳的特点是以其特殊的伸竹动作为主,  相似文献   

12.
五行通背拳述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琦光 《精武》2005,(3):28-29
五行通背拳。简称“通背拳”或叫“通臂拳”、“通臂掌”,古称“通背门”。继又称“白猿门”、“通臂猿门”。五行通背拳的技法主要取法于长臂猿的动作。出手以掌法为主。以摔、拍、穿、劈、攒(对应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掌的基本掌法、劲势为拳法的主体而得名。现在通臂拳传流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五行通背拳、沧州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螳螂通臂拳、沙氏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通备拳等等。虽名目相近。而其风格、特点、技法则不尽相同。但其理是一致的。本篇未能一一尽述。仅着重介绍五行通背拳(以下简称“通臂拳”)。  相似文献   

13.
通背连手三打,称一手、二手、连三手,是通背明、暗、奇(绝)三法之称,也是通背拳最快、最凶、最狠、最有效制敌取胜的技击方法。此拳专击头打脸,在散打比赛(训练)中针对其直拳、摆拳、直进、直退等方法,可用通背三手制敌法,击在前、变在先、抢中门、发急腿、快进步,迅雷不及掩耳。  相似文献   

14.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讲究以猿背或猿臂取势. 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少林通背拳外,还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等门. 少林通背拳主要特点: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腰背发力,冷弹脆快,闪展灵活,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5.
通背拳传统名拳之一,又称“通臂拳”。通者,劲力通贯于全身肢体也;背者,腰背、脊背也。通用腰背的劲力,贯透于肢体,进行抡臂拍击的运动,是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技法特点:势式动作大开大合,连环密集;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出手为掌,点手成拳;甩膀抖腕,立伦成圆;冷弹柔进,坚韧交错;拍击轻快,声音响亮;鹰目猿神,  相似文献   

16.
康小亮 《精武》2003,(8):24-26
洪洞通背拳,又名无极通背缠拳,是中华武林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兼内外两家之长而名播武林;因与陈氏太极拳异名同骨的血缘关系而引起太极拳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人说,洪洞通背拳就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故乡——河南温县陈家沟第十二世传人郭永福所传的“一百零八势”太极长拳。就其本意来讲,“通”为通达、开阔、力从背发之意,体现通背拳腰脊发力、贯于肢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韩宝轩 《精武》2008,(5):24-25
上世纪20年代。辽宁武林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武术大师,他拳艺精湛。注重武术道德修养,拳品与人品之高,堪称通背楷模.武林同道交口称赞他为“燕北大侠”,赞扬他为通背拳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就是著名武术家、  相似文献   

18.
通背拳术是以九柔一刚、放长击远、先发制人、轻灵活快、以巧制敌,有别于“少林”、 “武当”而独竖一帜的特殊击法、练法的拳种。 在实战击技中,通背拳以其特殊的击技方法,称奇,称怪,称绝于武  相似文献   

19.
洪洞通背拳是一支土生土长的传统拳术,在其主要拳势套路中包含有108个不同形态、仿形取意的拳法和招式,其中包含了对动物行为、人物形象和生物造型等方面的仿生,这些仿生性拳势不仅突出了生物的形态特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技击原理。因此,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学研究,将更深入的探索武术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拓展了仿生学的研究领域。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仿生学、动物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技术和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中国武术仿生学原理以及在当代社会和仿生学的现实意义,为武术仿生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连洋 《精武》2006,(5):50-51
通臂拳又称为通背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此派历史久远,早在明代之时便有流派。关于通臂拳的拳谱典籍,多是近代通背拳巨擘修剑痴先生所著,如《五行通臂拳拳谱》、《通背宗派之根源》、《通背拳技击要诀》、《国术教范》等等。然而该拳清朝乃至明朝的拳谱典籍,却鲜见于史料记载。幸有河北石家庄稽古斋武学书馆鲍玉龙兄藏有明朝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