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武当》2013,(8):37-39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内家拳。目前国内传承的真内家拳并不多,许多只是打着内家拳的旗号,而实际上还是以练套路、练肌肉力量为主,而内家功夫注重"精气神"三宝的充足,注重修炼内功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筋骨皮"。练套路,其实更接近体操、杂技,内家拳的核心是炼内气。内气足了,气血自然充盈。血养筋,筋壮骨强,腾起内膜,敛气入骨以内壮,练的是内劲,不是单纯的肌肉筋骨力。其实,内家拳派不乏真功秘技,诸如古法易筋经、古太极内功、南无拳、咏春拳、五禽图、松溪派内家拳、张长祯三皇吞气功、自然门、李氏形意太极拳、益壮堂朱砂掌、四川金家功等等。这些内家拳都有各自的内功练法,但其理无二,都是着眼于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太极拳发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发源的代表人物,武当内家拳的形成年代不在宋元明时期,而是在清代初年;太极拳拳路传承和拳法要领与武当内家拳有明显区别,不是武当内家拳大屋顶下产生的拳种.  相似文献   

4.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5.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6.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7.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9.
孔云鹏 《武当》2012,(10):12
拳谚有"百炼不如一站"之说。站桩既能增强体质,稳固根基,又可以提高技击能力。武当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十分注重内功修炼。武当内功三盘桩是武当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站桩功法,它采用站式进行锻炼。基本桩法有三种,即地盘桩、人盘桩  相似文献   

10.
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从进攻策略讲,前者要求“后发制人”;后者要求“先发制人”。从技击目标而言,内家拳短打寸发;外家拳袭远,快发疾收。从力的来源讲,内家拳练丹催气,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生力。 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进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毙之。不论目的是 击伤,还 是击倒对 方,取胜的先决条件是看爆发力的大小。爆发力大者,功夫较深,若能得机势,制人速决。 太极拳爆发力…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方宁 《武当》2013,(1):22-23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概不外分成两支,即内家拳与外家拳。很多人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为什么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今冒昧与读者诸君探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一、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拳术分为内外两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拳术不论内家外家都各有所长,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而在于习拳者自己的爱好与选择,在于自己的勤奋和理解。一般来说,先产生的是外家拳。这是因为外家拳的用力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力习惯是一致的。比  相似文献   

13.
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一趟以内功练法为主的.一趟传统的太极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总则——阴阳修炼。阴指内功神.意、气的修炼.阳指外形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应包括肢体运动与气势运动两项.人的内气是先天具有的.人们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内气长期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现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实物、考古三个方面论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关系。通过文献考证认为,张三丰的籍贯、名字号、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道教思想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是道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但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朝皇帝寻求张三丰的踪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治病仙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仙游行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实物之《张三丰遗迹记》碑内容可知,无论是记载张三丰的籍贯、行迹、与人交往,还是记载明成祖派人寻访张三丰其人,都未看出张三丰在太极拳或内家拳上有任何建树。从碑文记载内容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不发生任何关系;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关于张三丰的大量遗物、遗迹、遗诗等证据链分析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任何关系。通过对《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的研究认为,太极拳附会神仙张三丰是从内家拳附会的张三峰移植过来的;《三丰全书》中王渔洋摘录的所谓内家拳源流来自于黄宗羲作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玄武大帝授拳于张三峰荒唐无稽;从《墓志铭》记载对王宗与王宗岳误传推断宋之张三峰传拳也是附会;无证据证明太极拳就是内家拳,从而推证内家拳或太极拳并非张三峰(丰)所创;移植内家拳的张三峰为太极拳的张三丰,是《三丰全书》出版以后的附会;王宗岳的理论和张三丰没有任何关系,太极拳非张三丰所创。  相似文献   

15.
钱良  王勤俭 《精武》2009,(12):57-57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孙式太极拳诀亦云:“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性命双修的最好动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是在《周易》哲理指导下,集中医、道家养生和武术健身于一体的“智者之拳”,是练养兼修、性命双修(静心养神锻炼体魄贯通内气)的内家功夫拳,是特殊的最好的动功。  相似文献   

18.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在练拳时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作准备动作及盘架子时,做肢体运动为多。很少有人在练拳前站站桩、练练气而行拳走架的。  相似文献   

20.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