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央视《武林大会》开播之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全亮 《武当》2007,(9):4-5
作为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的专家评委,我先后参与了“五祖拳”、“梅花桩”、“八极拳”“形意拳”“武当太乙五行拳”等几个拳种的擂台评判工作,通过执裁《武林大会》,有这么两点想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的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共举了行套路、散手、木兰拳、武术功法(绝技)和水上擂台等五大项目比赛。其中,中国武协全新推出的水上擂台赛是在水上设擂台进行的散手比赛。古往今来,还无先例,这是世界第一次,可以说是体育竞技的一大创举。水上擂台赛改变了体育系统内计划比赛的模式,面向社会并形成社会武术新的视点。我有幸担任此次水上擂台赛的裁判,在此谈谈水上擂台赛。  相似文献   

3.
风云生 《精武》2008,(4):40-42
传统武术还能不能打?这是一个让无数人讨论过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以传统武术自居的拳师都敢说能打。不服来找我.可是珠海意拳的刘斌三上擂台.以及武林大会形意拳冠军.在武林风上败给练拳击的出租车司机.这一切不知是否让那些说传统武术能打的人臊得慌?传统武术肯定是能打.问题在于跟准打?能否上得擂台?能否发挥出传统武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张方 《精武》2009,(10):30-31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真正用于同散打运动员的手接手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尚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有理由夜郎自大了。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上海市赵胜来信: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的播出让人振奋,这是发展传统武术、挖掘传统武术技法的一个有效方式。我想问的问题是"武林大会"中擂台上的武术搏击和实战中的武术搏斗是否有区别?武术拳种中的所有技法都能在比赛中应用吗?韩建中答:"武林大会"中擂台上的武术搏击和实战中的武术搏斗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擂台上的搏击是有规则限制的,规定了禁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技击在建国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一系列因素促使传统武术体现出更多的演练性而非实用性。因此,通过打造《武林风》"百姓擂台"这一国内首个传统武术搏击擂台,将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观看"百姓擂台",我们也可看出目前武术发展的一大困境,即传统武术技击与时代脱节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相较于现代搏击的"擂台文化"而言,当代传统武术所推求的"比试文化"是其"打"之存在的应然表达。以传统武术"打"的技术行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来解译传统武术为何"不能打"的现实关切,并阐发何为传统武术之"打"的实然表达。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练"和"战"的二元分离,是其"打"之能力式微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比试文化"和"擂台文化"的二元对立,将其与现代搏击放置在"二律背反"之中;对传统武术"能打"和"不能打"的二元认知,是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武术"能打与否"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9.
楚河汉界筑擂台,济潍布阵列两排。渐听战鼓声声急,直如风云滚滚来!诸位,上面这首诗说的是济南潍坊象棋擂台赛的一段佳话。这济南潍坊象棋擂台赛是怎么来的,你还要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0.
弓力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弓力拳的文化内涵,寻找其优秀且独特的优势,为弓力拳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万斌 《武当》2005,(9):46-47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本质特性是她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内因。归纳起来,传统武术技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  相似文献   

12.
诗曰: 去年硝烟犹未尽.战鼓声声今又闻。重摆擂台争高下,济潍英雄战弈林。 诸位都是棋迷,我这一开篇您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去年我曾经写过《济潍擂台风云录》,讲述的是首届济南潍坊象棋擂台赛的故事。自从首届擂台赛结束后.两地棋迷就像盼过年一样盼着第二届擂台赛的到来。可是这第二届就像“2002年的第一场雪”。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虞荣舜 《武当》2011,(8):29-31
见到王继振,就被他名片上的头衔震住了。名片上说,他是"上海市桂亭内家拳协会顾问,金丹太极拳四十八式创编者,金丹气功委员会主任,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理事,法国万籁声武术协会中华传统武术学院顾问,新加坡北拳道正勇中医气功推拿中心顾问"等等,看得我头也有点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揭开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中国武术散打频频与世界武道交手之际,民间的传统武术也耐不住寂寞,登擂大展身手。当初,由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散打王争霸赛开战不久,民间的武林高手就跃跃欲试,想与散打王“交流交流”。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交流一直未能实现。眼见得散打王争霸赛的擂台已经摆下三年,柳海龙、苑玉宝等散打名将扬名中外武林,一时间,现代散打这一年轻的竞技体育项目倍受世人瞩目,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武术却多少还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没有机会,自己创造机会;没有舞台,自己搭一个舞台。10月2日,深州中国形意拳散手擂台赛在形意拳的故乡——河北省深州市开幕。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深圳·国际武术散打擂台赛 10月18日·56公斤级半决赛 中国选手庄海与西班牙选手马丁在擂台上相向而立。庄海身高1.68米。以腿法高超、技术全面名闻全国。马丁身高1.75米,精通泰拳和拳击,以拳凶腿猛著称,是国内最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之一。 比赛开始了。马丁向庄海率先发起进攻,一拳猛击庄海面部。经验丰富的庄海冷静应对,他灵活避开对方的多次进攻,  相似文献   

17.
赵道新先生本人及其拳论受到了很多技击爱好者的推崇,原因是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武术本身及其体制的弊端,使人看清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不再盲目地崇拜和幻想,而是回归现实。赵对传统武术的揭露以及对气与点穴的否定,其实并未超出他的"老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范畴,只是更加具体深刻而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散打腿击法,是吸取传统武术腿功、跆拳道踢术、泰拳绝命腿精华,并根据现代擂台比赛而精心设计的一套完整的腿技,它在擂台上起到先锋作用,找准机会可以把对手一举击溃。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在擂台上常见的腿法。  相似文献   

19.
李建炜 《精武》2009,(2):57-57
央视奥运频道推出的“武林大会”擂台赛,至今已两年了.此栏目对恢复和保留传统武术有着积极宣传和推动作用,在社会上反响甚大,受到了广泛关注。凭心而论,其竞技水平却叫人心寒,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真让人痛心棘手,连一些外行都看不下去了。技击是武术之魂,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解读和推广才对,不应像“武林大会”擂台上的一些“大师”讲解拆招那样地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20.
小新 《中华武术》2006,(1):46-47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李凡夫的武术表演引得满堂彩,人们没有想到,这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书生却精通铁爪功绝技,而他演练的佛汉拳,如行云似流水,一气呵成,更是引起了武林内外的广泛关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李凡夫一手创建的龙翔武校便接到了很多热心观众咨询佛汉拳的电话。李凡夫很开心,因为他所演练的佛汉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所深爱的佛汉拳终于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他也开始意识到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于是趁我在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采访的时候,带队参赛的李凡夫通过组委会找到了我住的酒店和房间。我已经记不清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了,只记得第一次见面,他便反复强调:“我希望媒体能够多宣传传统武术的宝贵拳种,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感受到佛汉拳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