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以上海市蹦床队5名一线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与足底压力同步测试的研究方法,对蹦床运动员的预跳和5个基本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男子蹦床运动员在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分布的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蹦床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提供客观指标。研究结论:运动员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规律相同,足底压力合力变化、压强峰值分布和压力中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触网起跳过程双足压力合力呈单峰曲线网面达最低点时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值可达体重的3.04倍。压强峰值表现为双足第五趾骨区较高。运动员在起网蹬伸阶段双足呈现出压力中心偏移现象,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双足用力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RSscan压力感应鞋垫对山东省五名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和研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探讨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足底压强峰值对起跳效果的影响,揭示起跳瞬间起跳脚足底压力分布的特征,为提高运动技术及避免运动创伤和将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竞走项目最大速度能力和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维录像解析和足底压力分布实验测试,对竞走项目运动员最大速度能力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以获得竞走项目运动员在特定的技术规则规定下,世界级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极限最大速度能力、关键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参数情况,并对这些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RSscan足底压力鞋垫测试系统,对山东省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技术周期足底压力进行采集,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竞走技术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女子竞走运动员着地阶段足跟外侧压强峰值最大,压力中心由外侧过渡到前脚掌,离地阶段前脚掌压强峰值最大,90%的受试者腾空时间都在模糊腾空时间以下,符合国际竞走技术要求.但大脚趾扒地力量太小,不利于后摆腿充分蹬地.  相似文献   

5.
以女子专业轮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收集不同速度滑行过程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目的是揭示速度轮滑双推技术的特征.为正确理解速度轮滑双推技术动作,寻找更先进、省力的轮滑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在一个单步滑行中,随着滑行速度的增加,足底压力中心的变化轨迹在x、y轴的位移变化幅度减小,快速滑行中双推技术更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最大峰值压力主要出现在足跟区或第一跖趾关节区,最大峰值压力区也是压力变化率最大区域;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技术动作具有一致性;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是影响速度轮滑蹬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操、跳跃等项目中,运动员的“落地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从落地缓冲动作的慢动作电影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运动员在落地的瞬间,全身都有一个短促的缓冲动作过程,这在运动生理上叫做落地反射。运动员落地缓冲动作是由下列几个运动器官配合协调完成的。(一)肌肉群的主要作用肌肉群的缓振作用在运动员落地缓冲动作中,最为重要。运动员空中落下时,  相似文献   

7.
马国东 《体育学刊》2007,14(5):59-62
为揭示速度轮滑双蹬技术的规律和特征,正确理解速度轮滑双蹬技术动作原理,为寻找更先进和省力的速度轮滑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以专业轮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速度滑行过程运动员在双蹬技术一个单步中的足底动力学参数。结果说明足底压力随时间变化是影响速度轮滑蹬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足底压力传递特征体现了不同的技术动作,从而形成不同的运动效果;在快速滑行中双蹬技术更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  相似文献   

8.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伴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压力测量仪器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步态研究,临床步态研究以及临床医疗中积极应用,其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足底压力研究,揭示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以及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同时,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步态研究和临床医疗中的不断应用与深入,已逐渐成为临床生物力学研究和诊断病足与足部康复评定的重要手段.通过足-鞋界压力的研究,也为指导人们健康穿鞋与科学制鞋带来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跳远运动的整体过程可以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要想取得优异成绩,每一阶段的技术都要尽可能达到完美,其中起跳技术在这些技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运动成绩起着关键作用的技术。在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和成年运动员中存在着"起跳要用力"、"努力向上跳"等起跳概念,因此造成助跑最后几步减速、重心压低、身体左右摆动等现象,这都是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跳远技术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和影响的整体,每一部分完成质量的好坏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对运动成绩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训练中,大多数体育工作者对助跑和起跳比较重视,对助跑与起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有较深的体会和认识.但却忽视了对腾空落地动作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以致有些教练员在训练中不重视腾空和落地技术的训练,没能深入研究腾空技术与助跑、起跳之间的联系及落地技术对最终运动成绩的影响等,使得运动员的整体跳远技术得不到合理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因种种原因导致跳跃动作落地不稳定,造成附加支撑或倒地是极为常见的事情.而改革后新型场地的出台使得竞技武术套路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成为了目前许多教练员、运动员高度重视的一个技术环节.文章以四川省武术队5位现役武英级运动员在竞技武术场地改革后完成“旋风脚720度——跌叉”的技术为例,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更好的明确和掌握新场地跳跃动作落地的稳定性程度提供一些技术参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竞技的整体水平,对促进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改进激光测试仪,将激光测试技术应用于射箭技术动作分析,建立激光测试规范程式,将射箭运动员瞄准过程记录下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射箭动作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射箭队5名运动员进行激光测试,分析激光测试数据,总结其动作技术特点,用以指导射箭运动员的训练。研究发现,5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是稳定性非常好,动作比较规范、流畅,一致性好,风格属快节奏。  相似文献   

13.
白冰  肖宁宁 《冰雪运动》2009,31(1):29-33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运动员在亚洲杯单板U型场地滑雪比赛中出现的失误动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运动员主要存在着场地利用不足、空中动作没完成和落地摔倒等失误现象。而这些失误的存在主要与运动员大赛经验较少、技术水平不高、伤病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为此提出完善技术水平、预防运动员伤病和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等建议,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篮球战术意识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当前篮球战术意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篮球运动实践与需求的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就篮球战术意识的本质涵义、构成要素、活动过程等重要理论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游泳水槽三线运动分析系统的应用介绍及二次研发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述了游泳水槽中用于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三线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特点,突出了三线系统在数据、图像的同步采集、即刻反馈上对游泳技术诊断与评价的实时监控功能;并介绍了对其展开二次研发的构想,加入某些计算统计模块,以期更好地发挥三线系统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中踝部损伤的发病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篮球运动中踝部损伤的发病规律,制定其相关的预防措施,对吉首大学99级、2000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篮球运动中踝部损伤以运动员跳起脚落地不稳、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为主要原因;损伤性质以急性软组织损伤为主,约占84.72%;损伤程度以中度损伤居多;有过2次或2次以上的踝部损伤的学生约占65%以上。可见,积极预防篮球运动中的踝部损伤,以减少其对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再论推铅球的最后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重新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的阶段。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提出了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理论 :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支撑脚着地后积极蹬伸产生向前水平支撑反力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和双支撑 ,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左趾向前水平位移、身体重心速度水平向前增量有积极的作用 ,促进左脚积极着地进入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在训练中选择提高下肢离心 -向心收缩能力的练习 ,提高力量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女子3 000m障碍跑技术难点与训练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女子3000m障碍跑的技术难点,认为要攻克这些技术难点应加强栏间节奏跑技术环节、跨越障碍水池的弹跳力、跨越水池落地单腿支撑与快速跑相衔接等方面的训练及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德国Novel公司的Pedar鞋垫式(in-sole)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40名中学生赤足与穿着慢跑鞋在1.5m·s-1、3.0m·s8-1和5.0m·s-13个速度下的步态周期、最大地面反作用力、最大足底压强、平均足底压强和力量-时间积分值进行分析,探讨赤足运动与穿鞋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引起赤足和穿鞋运动之间差异的原因,为指导青少年健康运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证实,赤足运动与穿鞋运动在步态、用力方式、压力分布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穿着慢跑鞋运动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为青少年的健康运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