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沈娴 《文化交流》2013,(2):52-56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说:"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部投资不大、耗时不长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收视率赶超BBC巨额投资的纪录大片;在国  相似文献   

2.
栗子 《文化交流》2017,(5):19-22
正《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是在第一季、第二季成功播出的基础上,又一季全新制作的节目。2016年7月,《记住乡愁》第三季正式开机,这一季的节目载体由古村向古镇延伸,2016年9月,浙江卫视的纪录片团队赴北京参加了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前后,英国广播公司(BBC)集中播出了几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与将中英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戏剧化的《中国式教育》和夸张溢美的《中国新年》相比,"客观中立"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在海内外引来不少好评。一、《中华的故事》:全球影响《中华的故事》是通过传统电视媒体首先在BBC二频道和美国的公共电视台(PBS)上播出的。这两个渠道面向知识界,偏重文化口味,影响的是西方社会中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22日至25日,大型外宣纪录片《大国和谐》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播出后旋即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7月23日至7月26日,由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承办的第五次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活动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成功举办。期间,不仅双方媒体达成了系列务实合作协议,吉林纪录片《长白山》《走向世界的高铁》《松花石缘》在俄罗斯国立广播电视台24频道先后播出,而且还开启了一次"锅包肉外宣"的有益尝试。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树斌在OTB电视台演播室为俄罗斯观众现场烹饪了一道酸甜可口的中国东北名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闻天下网制作的12集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于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正式上线发布。该系列纪录片是为庆祝2015南非"中国年"而拍摄制作,旨在促进中南两国的民间交流,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和友谊。除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官网英闻天下网、中华网、优酷、腾讯、YouT ube等平台推出之外,该系列还在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和南非最大的商业电视台ETV播出。《南非人在中国》系列纪录片采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韩国公共广播电视台韩国放送公社(KBS)拍摄的七集“2015特别企划剧”《超级中国》的纪录片走红网络。这部纪录片从经济、军事、政治领导等各个方面,试图反映“中国崛起”这一命题。本片的制作人之一、KBS前驻北京特派记者朴晋范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该片播出后,在韩国的网上和社交网站上很红,不仅仅是年轻人,全年龄段的人民的反响都很大。作为纪录片,能突破收视率10%是比较罕见的。KBS第一频道播出后,通过《超级中国》网页和其他手段收看的观众更多。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影业公司、德国NDR联合出品的英文纪录片《鸟瞰中国》荣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大美河山、华彩人文,纪录片《鸟瞰中国》用它特有的视角抒写出中国壮阔、多元的人文地理。鸟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宏大的视角,能以这样的创意统领作品全篇,实属非凡。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八万里,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重大外宣纪录片《东京审判》,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国家公祭日、"七七事变"纪念日等重大节点,在美国、加拿大、中国等海内外多家电视台和网站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一时间主动回击了日本NHK播出的同名纪实剧集《东京审判》中的错误史观。该系列纪录片共为两季,每季三集,每集48分钟,先后斩获第21届亚洲电视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大奖、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海南省摄制的外宣片《遇见海南人》在凤凰卫视欧洲台和地面频道播出,实现了对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覆盖,引起热烈反响。10月13日受邀参加戛纳电视节,这是反映海南特色的人文旅游纪录片首次在该国际电视节上亮相。随后,在第十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金天使奖",在伦敦华语电影节上荣获"最佳人文旅游纪录片奖"。该片在传播推广上的成功,有效提升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摄制传播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专门播放纪录片的英语频道。自频道成立以来一直排播的都是国内原创纪录片佳作。为了扩大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频道在2019年创新思路,大胆尝试通过购买播映权的方式首次独立引进海外片源,播出一批适合国际传播的外国优秀纪录片,极大丰富了频道节目内容,成功探索了频道发展的新方向。本频道最早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当时名称为纪录国际频道。后于2016年12月31日加入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并正式更名为CGTN纪录频道(CGTN Documentary)。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外语频道于2013年大胆尝试,重点打造了一部双语中国功夫教学系列片《拳心拳意》,以包括海外第二、第三代移民在内的国外受众为主要收视群,是首个以中英双语播出、系统地拆分讲解"24式太极拳"的中国功夫教学电视片。第一季从太极拳切入,借"功夫"这个具有标志性中国特征的文化符号,向世界观众传递传统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的故事、中国的历史,绵延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如果想完整呈现这个古老神秘而又包容开放的文明进程,岂是几集纪录片就能承载的了呢?而2016年1月21日至2月25日在英国广播公司二台(BBC 2)播出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基调,站在现实的场域里追溯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进程,讲述了别样的"中华故事"。这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共同投资的纪录片《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独具中华文化魅力。植根于春节文化,每年农历除夕之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至2015年已历时32年。三十多年来春晚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春节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它不仅是中国最著名、播出历史最长的电视节目之一,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世界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2015年春晚借力新媒体,又成为全球最大的综艺互动节目,一分钟8.1亿次的互  相似文献   

15.
正当地时间202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由该国反华政客炮制的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再度祭出"长臂管辖",破坏国际法准则,就新疆议题加大对华施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于北京时间6月19日播出60分钟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Tianshan:Still Standing——Memories of Fighting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中旬,以“人物篇”命名的新一期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开始在CNN等频道播出,同时,还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以及华盛顿画廊广场的大屏幕上高频次播出。根据目前所获得反馈来看,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史料,无疑是当  相似文献   

18.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传》《泰》等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  相似文献   

20.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