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正>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碎片化,也因此开启了一个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微媒体形式的微博、微信,微内容形态的微电影、微公益,甚至微生活方式的微社交、微支付,似乎"微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外传播作为一项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所开展的特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因素,这不但可以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还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需要有创新性思维,更好发挥"走出去"企业和商人的传播潜力,在加强大众传播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一个以跨媒体、全媒体为特征的微传播时代,"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要适应传播  相似文献   

3.
世界媒体和文化发展的不平等格局进入新千年以后,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美英两国为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被逐渐改写。长期以来,美英两国对全球信息传播和流行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息、通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掀起热潮,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精通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用户。一些博主凭借独特的身份定位、优质的内容发布、活跃的互动和较强的话题性成为吸引较多粉丝的"网红",也逐渐扮演起新时代跨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国际受众对中国相关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快速和便捷。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节目的开发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还缺少像好莱坞、迪士尼那样具有强势文化植入性的媒体内容出现。若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实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找到某种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和途径。媒体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名片,而古都代表着一座城市辉煌灿烂的历史,浸透着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等新媒体为古都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以古都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点的微信公众号为例,选取代表古都洛阳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20个历史资源点的公众账号,从组织机构定位、信息发布、内容构成三方面分析,发现了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点微信公众号在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力图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ChatGPT到Sora的爆红,预示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次重大变革,机器可能代替人成为信息和内容的主导性生产者。国际传播面临真正的全新范式转变,将再次重构当今社交媒体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1.0和网络传播、社交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2.0,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智能传播全面开启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3.0。国际传播3.0以AI技术平台为基础,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新要素,将改变整个国际传播的竞争格局和大国博弈态势。中美围绕AI的技术和传播竞争,决战的主战场在全球市场,而不仅仅在中国本国市场。要从智能传播的基本特性出发,制定前瞻性战略,谋求在智能传播技术演进进入到主流化阶段的窗口期,充分发挥中国企业优势,抢占位置;国家层面需要做好系统性布局,提前洞察这场变革的潜在影响,分析未来演进的可能路径,以更好制定前瞻的战略对策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超芳 《文化学刊》2023,(1):164-16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依赖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融媒体背景下,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日益成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传统文化活动与抖音推出的二创刺激计划相结合在线下全面展开,以“社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局面。本文以融媒体时代,传统优秀文化提升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为课题,从传播素材多样性、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育人效果等三方面对融媒体时代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包括教学内容的去中心化很容易加深历史虚无主义、教学形式的泛娱乐化很容易削弱国家民族情怀、教学效果受限于传播主体的能力反而增加了技术育人的难度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高校应当接纳融媒体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泛娱乐化倾向矫正工作、高校应基于大数据量化技术做好与教学融媒体账户的对接工作等对策的角度,就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中国经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之下对外传播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对外传播阵营中,新媒体传播开始具有更为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在对外传播研究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一、聚焦新形态:从顶层设计到微传播载体2014年,以4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移动互联网推进到一个更为快速的时代。这些新的变化都为新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数字文化是当前我们考察传播问题的重要面向。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数字技术狂飙突进带来的全球数字文化的迅速生产,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国家事权层面的传播实践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样态,并在理论意义上改变着传统上以克服时间、空间为主要基调的全球传播追求。由多元主体介入的可编辑数字化影像的全球蔓延,情感和情绪意义上的传播生态,秩序化和理性传播内容接收状态的削弱等,均需要我们在数字文化意义上,系统梳理和重构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理念,并从历史意义评估数字文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新疆的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力共建,离不开各国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也迫切需要新疆媒体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针对周边国家的国际传播。新疆经济报系尝试运用传统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以经贸新闻信息传播带动文化等其他新闻信息的传播,从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现代传播体系,其特色值得探讨。一、新疆经济报系迈向国际传播的特色新疆经济报系从新疆区域传播迈向国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2021年中国主题“网红”传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的“网红”内容生态中,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数码智造等四类中国主题的内容格局日趋清晰,持续强化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的传播态势中,中国主题“网红”开启高速发展进程,以内容收视水平的不平衡局面为特征,揭示了未来内容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也释放了视频质量标准提升、接轨国际“网红”市场等前瞻信号。如今“网红”国际传播浪潮方兴未艾,仍需客观审视“网红”传播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及强化新媒体传播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面向区外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逐渐成为自治区形象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和策略。现状与问题1.资源开发不足内蒙古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是以其广泛深度传播为先导和基础的。"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的精准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不断提升,这无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为此,应在更新传播理念、聚焦分众传播、完善互动传播、深化媒体融合等策略创新的基础上,聚合"微"资源、打造"微"文化、引导"微"舆论以及强化"微"监管,不断优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全球传播格局的“多极”转向和全球性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态为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和亲近。同时,全球用户对多种媒体信息形态的需求也为我国依托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赛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8.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为改变"西强我弱"的现有国际传媒态势,树立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动画如何在媒体内容激烈竞争的时代,发挥其艺术特长,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在文化软实力构建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