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梁小萍 《广西教育》2007,(9A):45-45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呢?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尊重孩子的差异,赏识孩子的成功,教育之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蹲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我在工作中、课堂上,增强“三种意识”——尊重意识、常识意识、经营意识,践行课改精神。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让学生都拥有这样的心态,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不二法门。三年半前,如如由长沙市的一所普通小学转入我班。她要么经常上课无故发笑,要么呆呆地看着  相似文献   

5.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6.
我的第一届学生,10年以后,他们回到了我的身边,当我一一拥抱这些大孩子的时候,我想当年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甚少的我,要说做得好的地方,无非是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相信每个孩子,并且做到了“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7.
“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一句时下流行的教育名言。的确,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对学生“你真棒!”的鼓励,也常常听到学生们“我能行,我最棒!”的豪言壮语。那么,是不是自信的阳光已经穿透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黑暗,让孩子们一路欢歌奔向成功的殿堂?非也。据心理专家在上海21所学校开展的一项题为“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可见,自卑的浓雾还笼罩着不少孩子五彩缤纷的童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臧卓 《教育艺术》2003,(1):52-53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具  相似文献   

9.
选择快乐     
闫蒙 《山东教育》2008,(9):16-17
“闫老师,今天小旋在班里没发生什么事情吧?我看他情绪不大好,跟他谈他也不说,请您帮忙问问他……”小旋的妈妈在电话里听起来挺着急。小旋是我班的班长,一个学习成绩优异又有责任感的孩子,但是唯一的缺憾是他心理比较脆弱,有时会给人心事重重的感觉。我趁着课间找到了小旋,问他今天在班里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孩子面露窘色,低声回答没什么。我摸了摸他的头,叉问了一遍:“怎么了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跟老师聊聊吧。”他慢慢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10.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11.
抬头与低头     
警方打掉了一个抢劫团伙,我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我问“:你通常都向哪些人下手?”“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的下手对象。”那个头目说。“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怕?再多的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这次采访,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好人低下头去,坏人就会抬起头来;当善良低下头去,邪恶就会抬起头来;当勇气低下头去,恐惧就会抬起头来;当热情低下头去,冷漠就会抬起头来……抬头与低…  相似文献   

12.
“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一句时下流行的教育名言。的确,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对学生“你真棒”的鼓励,也常常听到学生们“我能行,我最棒”的豪言壮语。那么,是不是自信的阳光已经穿透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黑暗.让孩子们一路欢歌奔向成功的殿堂?非也。据心理专家在上海21所学校开展的一项题为“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总是在追随     
最近常常听到孩子和他的小伙伴有这样的对话:“我想画芭比公主!”“我也画。”“我不想和小丁做朋友。”“我也不喜欢他。”……他怎么就一点儿自己的主见都没有呢?  相似文献   

14.
崇文区光明小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中,通过“我能行”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光明小学与北师大共同进行“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探索,研究小学儿童学习与心理健康发展等课题。1996年提出了“我能行”教育。围绕着“我能行”教育,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了“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淘气,是他生活的全部有人说,男孩子贪玩不是坏事,不爱玩的孩子就是生病了。我的儿子小亮没生过病,所以他的生活内容就是玩。小亮5岁那年,我家外边正修路,他总是跑出去玩沙子。有一天,他用废弃的沥青块做了个“钢盔“戴在头上,美得四处炫耀。不久“,钢盔”晒化了,跟他的头发粘在了一起,怎么也弄不下来,没办法,只好给他剃了个光头儿。别人家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故事,可我儿子的童年却有太多的“事故”:他从头到脚,处处有伤痕。旧的未愈,新的又添。对他的玩,我从来没限制过,有时还陪他玩。我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只要正确引导,让他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17.
我们每周都评选“好孩子”,对幼儿一周的表现给予评价。在生活、学习、社交习惯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奖励小红花。孩子们都渴望被评为“好孩子”,可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某方面表现不够好而得不到小红花。亮亮已经几周没得到小红花了,他撅着嘴巴,看上去满不在乎,可眼光始终不愿离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红花。第二天,亮亮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说,亮亮在家发脾气,说他再也不要小红花了,因为老师不喜欢他,总说他表现不够好。听了亮亮妈妈的话,我想了好多。我们本意是通过小红花来肯定孩子的表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却没想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小红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认为是老师不喜欢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为不科学的评  相似文献   

18.
陈大超 《师道》2003,(9):28-28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但却显得很精神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 “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家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在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