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也是一门学问。”这是我几年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一点体会。我是从1980年开始接触新闻报道工作的。当初,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热爱这一行,却摸不透其中的奥妙,所以,稿子见报的机会也很少。 1984年9月,我到县广播站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新闻报道成了专业化“生产”,经常到机关、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农  相似文献   

3.
1968年,我高中毕业回乡,经过几年的“犹豫徘徊”,于1972年下半年开始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74年我被推荐进了县师范学校读书。无论在校读书,还是后来在县广播站当编辑,以及现在在区文明办任职时,我都始终没有停笔写稿。仅去年的统计,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用稿就达400多篇。在此期间,由于自己尝到了写稿的甜头,巴不得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也同我一样,从事业余新闻报道。1972年,三烈公社只有我一个人写稿。次年,在大队、公社的支持下,我举办了培训班,撒播业余报道种子,全社写稿者一…  相似文献   

4.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新闻专业刊物中,我为什么单单青睐《新闻前哨》?记得1992年冬我刚入伍不久,营里就让我负责全营的新闻报道工作,以改变新闻报道落后的局面,原因是我入伍前是县中学生文学社社长,又发表了文学稿件.我自信写新闻稿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便满口答应下来,还立了到年终要夺得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军令状”.谁知3个月过去了,我一篇稿也没见报.望着草稿纸上一篇篇的“四不像”.我急得团团转.这时教导员出差带回来几本《新闻前哨》.望着装帧精美的她,我急忙打开细读.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知识性实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7.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8.
“访谈”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美国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写道:“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作为河北科技报记者,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难以数计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卓有成就的国家高级科  相似文献   

9.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0.
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渴望写出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每一份新闻媒体都渴望刊发有更高价值的新闻报道,每一位受众都希望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所谓“开卷有益”、“开听有益”,应该是每位从业者、每份媒体所努力追求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新闻价值、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泽惠受众提高自身呢?要培养足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一种敏感能力。它一靠多学习、常锻炼、勤实践,在深入生活中努力培养;二靠多观察,常积累、勤思索,在厚积薄发中逐渐凸现。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好的记者,可见新闻敏感的重要性。有人认为优秀的记者应为“警犬记者”,意思是记者应像警犬一样具有高度的警惕和嗅觉,及时、灵敏、快速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和混杂于众多普遍事物中的新闻线索,敏锐判断其新闻价值,进而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大众日报》曾刊发一篇报道《敲车声的背后》,文章不长,但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新闻敏感。文章采取对话形式,讲一个身居偏僻山乡的老农第一次进城,来到县政府。看到大院门口停着一辆铮光瓦亮的新轿车,便忍不住用烟袋锅在上面轻轻敲了敲。司机看到了,...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12.
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常熟局在县档案馆帮助和指导下,由一名编辑兼职搞新闻播出稿的整理立卷工作,初步建立了新闻档案制度。七年来,我局对新闻报道档案一手抓“管”一手抓“用”,不断探索提高管  相似文献   

13.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李欣  李江 《新闻传播》2001,(1):19-19,21
广电事业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再到“与现场同步”,这是广电人开掘广播电视生命力而实现的一次次升华,尤其同步新闻与春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5.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16.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使电视节目出新出彩,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笔认为,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法则,在创意、策划上下功夫,独特、新鲜上做章。几年来,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在新闻报道上,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塑造,有效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方便快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各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时间差,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新闻报道是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20.
濮阳县地方税务局积极关心支 持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为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局领导 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对新闻报 道小组成员和机关干部提出了新闻 报道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亲自 带头写新闻稿件。并做到了三个优 先:一是对新闻报道所需经费优先 支付到位;二是对新闻报道工作优 先安排;三是优先为报道人员排忧 解难。我们还根据工作需要,做到送 稿时间不限,送稿次数不限,送稿地 点不限,真正达到把我局各项工作 的典型宣传出去。 该局把机关干部“乐于在清水衙 门工作”的思想作为加强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