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私人企业倡议”是里根政府时期对拉美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促进拉美国家私人企业发展和鼓励拉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作为两大中心目标。这一倡议在促进拉美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拉美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私人企业倡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3日,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首次峰会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拉下帷幕,会议宣告“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是指由托丁美洲和加勒比33个国家成立的类似非盟、欧盟的拉美国家地区组织,共同体成为拉美和加勒比统一的政治组织,将捍卫各国主权,维护拉美团结,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现实客观需要,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化"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增加高等教育的公正性与平等性,从而提高社会底层群体的社会地位,促进拉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由于削减政府干预的政策实施过于粗放、竞争机制产生的作用过度市场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商业化,这一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对于拉美国家底层群体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抬高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公正性、平等性不仅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反而呈现出反向态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没有增多,而是进一步减少.因此,拉美高等教育"自由化"改革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和拉美地区各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拉美汉语热”、“拉美汉语学习热潮”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笔者在对这一现象调查研究,并于2006年到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拉美地区“汉语热”现象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高维谦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57-67,85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拉美智库十分关注的议题之一。拉美智库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视角对该倡议进行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其实践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底色,重塑全球治理新格局。但由于中拉双方在文化价值、发展理念、政治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差异巨大,部分拉美智库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鉴于此,为避免对相关议题的误判,我国在发展与沿线拉美国家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互信,积极寻找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增强中拉双方智库界的交流互动,扩大"知华派"朋友圈,以促进中拉双方在携手共"一带一路"时超越认知分歧而形成对接合作共识,为中拉关系的全方位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一方面,美国学校让更多拉美学生有机会接受美国式教育;另一方面,美国学校加快了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融合,使美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拉美产生了巨大吸引力。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办学的历史背景及特点分析可知,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维护全球霸权。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社会处于改革深水区、转型关键时期。在凤凰涅槊般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吸收和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拉美国家失败的惨痛教训,是我们避免重蹈其覆辙的重要举措。避免“拉美陷阱”是实现中国转型、实现太平洋西岸风景独好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8.
洪育沂教授主编的《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已于最近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展示了从19世纪初叶通过独立战争先后建立起18个拉美国家开始,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直到20世纪90年代,长达近两个世纪拉丁美洲国家之间,拉美国家与其他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以及美、英、德、苏联等国与拉美国家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贸易等领域关系的广阔历史画卷。正如编著者所指出,“拉美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线索有4条:1.拉美国家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奴役和干涉的斗争;2.殖民主义、帝…  相似文献   

9.
拉美地区的环境教育注重社会文化内涵,并在很多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环境教育的机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前仍在起步阶段。目前,拉美国家综合两者,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在拉丁美洲,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促进了拉美环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了所谓的“睦邻”政策。这次调整在拉美关系史上意义重大,学者们历来对之褒贬不一。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对这一政策进一步加以分析。美国进行政策调整的原因促成美国在30年代对拉美地区进行政策调整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缓和拉美国家的反美情绪,改变美国在拉美人心中的形象,扭转美国在拉美地区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末起,在拉美一些主要国家,左翼力量的领导人纷纷通过大选上台执政,并打出了要在拉美构建"社会主义"的旗帜,拉美政坛呈现一片耀眼的"红色"。目前,这些左翼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效的措施,必将对拉美今后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拉美地区左翼力量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发展前景依然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3.
拉美国家几十年来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集中体现,即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由指导思想上的“新自由主义”泛滥,发展模式上的“资源诅咒”“过度城市化”和“社会保障私有化”等涵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诸多问题交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拉美国家要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彻底反思和检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解决“资源诅咒”“过度城市化…‘社会保障私有化”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罗斯福推论"是20世纪初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以"罗斯福推论"为基础的拉美政策直到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针对美洲的"睦邻政策"才宣告结束,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美国这一时期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深深打上了"罗斯福推论"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urveys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into language and gender in Latin America, and identifies a gap specifically in the area of gendered language use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t also notes a general paucity of gendered research on bilingual behaviour, which extends beyond Latin America.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very small body of such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Latin America, it examines some serious implications of these gaps for the model of `bilingual-intercultural' education now gaining currency with Latin American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It seeks explanations for these absenc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context (in Latin American feminism, in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Latin American nation-building and myths of mestizaje, and in the way sociolinguistics has been institutionalised there) and in wider theoretical debates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s. Finally, it raises questions as to how this lack might be remedied, in such a way as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ly appropriate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Latin America's indigenous peoples.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为美国而教"计划开辟了美国教师培养的新路径,它招募、选拔、培养并派遣来自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两年的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教师短缺的问题。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美国而教"计划对美国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国而教"计划之所以能够吸引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参与以及其他国家的效仿,主要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建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或称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它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作为媒介教育的发起国,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有其严肃的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层面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想象丰富、构思奇妙,通过描写马贡多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成功地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作者立足于拉美本土的现实生活,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荒诞离奇、扑朔迷离的世界,使小说虚实相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西班牙波旁王朝在拉丁美洲推行“非美洲化”的改革,在政治领域逐步剥夺了由克列奥尔精英控制的美洲地方行政权利,在经济领域逐步在全帝国体系内建立“自由贸易体系,”同时还推行更加宽容的种族政策。克列奥尔精英一方面嫉恨宗主国当局逐步削弱他们的政治特权和变相掠夺他们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下层民众反抗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斗争会波及到他们现存的社会地位。当斐迪南七世的镇压使克列奥尔上层的自治迷梦破灭后,他们最终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