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仅各个学科的单元测验共计达三五十次之多,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考试.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考试比较多,31%的学生认为考试非常多,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在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责难中,考试受到的责难是相当多的.  相似文献   

2.
何为素质教育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论之后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界定。其实这是一种改革 ,改革就是一种新生事物 ,谁也没有经历过 ,所以没有谁去下这个定义。就像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一样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出现了目前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淡化甚至取消考试。因此在一些小学就出现了快乐教育。认为只要学生玩得痛快、学得开心就行了。作业不留、考试取消。有人说 :美国的中小学就是这种教育。其实美国现在也正在改革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 ,这种教育给大学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件,限制中小学校每学期考试次数和考试规模,规定考试后不准公布学生分数,更不准按成绩排名次。上海、广东等地更是全面取消了学生期中考试。笔认为,想通过取消考试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实在是号错了脉,开错了方。学校教育不能没有考试,学校教育需要考试。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同学学习不刻苦,作业不认真完成,考试经常作弊,受到老师的批评却不以为然;有的同学浪费粮食,逃避劳动,却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甚至有的同学违反学校常规,做了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事情却不感到自责、内疚……出现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近些年。在取消统一考试的大前提下,有些地区为了监控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了一种“学科调研考试”的评价方式。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有说,调研考试价值大,是非常必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说,调研考试存在的问题多,应该取消这种评价方式。究竟利弊何许。请看以下两位老师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职业》2005,(31):64-67
教育部一声号令“2005年取消学历文凭考试”,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动了民办大学。毕竟此项政策的出台会在短期内挤压民办大学原本就很有限的生存空间,影响其原本就已不甚乐观的学生生源,而这些多少都令民办大学感到有点困惑,有点无奈,甚至是有点措手不及。那么,民办大学应如何应对,如何继续发展,从而再度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邀请了北京黄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曹佩文院长、北京联合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梁燕老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卢彩晨老师就此话题撰文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双减’后,中小学取消考试排名,采用考试成绩等级评价制,领导还要求增大A级学生占比,以此减少学生对排名的恐惧。改革应该以人为本,可是,完全取消排名教师该如何激励学生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后,过长的在校时间使学生感到疲惫,他们上课不再专注听讲,经常违反纪律,给教师的管理工作造成困难,我真不想上班。”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提出目前中国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及由此带来的过重的心理负担。为了减负各级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问题依然存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把考试取消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全部都没有了。但是考试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制度是不可能被取消的。考试不可能取消,那怎么减轻学生负担?首先,我们要探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王维审 《教育文汇》2013,(23):41-41
据《南京日报》报道:淮安市某中学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校服编号都是按照中考成绩排名编制的,号码就印在校服胸前和背后,特别显眼,很多中考成绩差的学生感到很伤自尊。该校一负责人表示纯属巧合,因为校服上印制的号码是教育部门的学籍号码,而这一号码是教育考试机构按照学生中考排名来编制的。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人把与应试有关的教育都看作是应试教育加以否定,甚至认为应该取消考试:笔者认为应试不能等同于应试教育。对于我国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高考,但高考并没有取消,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赋予了它新的功能。所以我们不应该一提到高考复习.就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而是要认真领悟高考的功能,促进素质教育。下面仅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枭 《内蒙古教育》2005,(11):32-32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考试就成了众人讨伐的对象。学生厌学、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学生压力大、学生没有童年……等等,都是考试惹的祸,仿佛一夜之间,考试成了阻碍学生发展的桎梏。降低考试难度、取消期中考试、变考试为考查……针对考试,许多“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仿佛这就是在解放学生,实施人性化教育。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多年,如今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此颇有感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感觉:“数学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有利武器。事实上,对于单一、反复、频繁的习题演算,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厌烦,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害怕。为什么数学如此不受学生欢迎?我想,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周易》中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呢?  相似文献   

13.
如今,不少学校的教育几乎成了考分教育,教学生活充满了竞争和压力。考试、淘汰、排名,无处不在,有的班级甚至悬挂"教室是考场,人生如赛场"的标语,实在令人感到害怕。  相似文献   

14.
肖桂生 《湖南教育》2002,(12):51-51
误区之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成了“罪魁祸首”。其实,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而已。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会对教育带来灾难。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测评,就难以提高。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负担的教育。“减负”不等于不要负担,只是减轻…  相似文献   

15.
由于目前人们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看待,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选拔或淘汰为目的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升学学生的一种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以否定应试教育与过去基础教育方式为突破口,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误区之一,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取消考试。过去教育中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与淘汰学生,在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小学生普遍升入初中学习了,选拔或淘汰学生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因此小学升初中要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这种推行措施带来的问题目前有三:问题之一,作为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不经意间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门口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让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欣慰,因为它体现出了教育的根本理念: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自考生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既是自学考试的出发点.也是自学考试的归宿。自学考试必须以考生的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考试按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浙江金华“好学生”杀母事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分数排名给学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讲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现象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成人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成人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压力大。由于入学前成绩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习中反映出来成教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差,创新思维弱,学习比较吃力,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些成教学生感到焦虑,惧怕考试,出现失眠健忘、神经衰弱,有些学生患上考试综合症,不得不以延缓考试作为逃避。2…  相似文献   

19.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 :4 3%的学生认为考试比较多 ;31%的学生认为非常多 ;96 %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 ,经常排名次的占 6 8% ;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关于考试的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1月12日,郑州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定”,明确指出,不允许频繁组织考试,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次,并将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列入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违犯将面临下岗。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重庆一所学校的“教师守则”明令禁止老师批评学生,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上述种种,被誉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但笔个人认为这种人性化教育已经走入一种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