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又A又B”中的A、B的特点和A、B的语序问题,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又A又B”进行了研究,并对“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典型的“又A又B”起源于南北朝,后代继续发展,清代成熟.  相似文献   

2.
从作家作品中搜集到的例句来看,又A又B这一格式不同于不A不B,也A也B,越A越B,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运用描写的方法,就进入又A又B格式中A、B的材料、又A又B格式的句法功能、又A与又B之间的构成顺序、又A又B格式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四个方面对又A又B这一格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目的是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格式,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格式来传情达意、写景状物、叙事述怀.  相似文献   

3.
"不A不B"格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4.
两可式并列复句"A也行,B也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A也行,B也行”句式与一般并列复句及“要么A,要么B”句式的不同,认为“A也行.B也行”是特殊的并列复句,应该单独进行研究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即使A,也B”分为实言句和假言句两类,本文探讨了这个句式的认知层面.主观推测层面,“即使A,也B”这个让步转折句所反映的认识是0<P{B/A}≤0.5,此时,实言句和假言句是一致的;客观反映层面,“即使A,也B”所反映的认识是:P{B}=1,P{B/Amin(B)}=1,此层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实言,P{A}=1;二是假言,P{A}=0或P{A}=0.5.说话人使用“即使A,也B”让步转折句,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6.
析"非A不B"固定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A不B”格工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是“非A不可(行,成)”。“非A不B”可以表示两种语义:一是主观认为一定要这样,二是客观事理发展一定需这样或一定这样。“非A不B”中的A是句子的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表人的"A兼B"格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讨论的是现代汉语中表人的“A兼B”格式,章从格式构成、语义分析和相关格式比较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通过考察,章认为:构成表人的“A兼B”格式的认知基础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人物角色的多重性,语义基础是指人名词A、B在语义上的互补兼容性、同指性和同时称呼性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A也罢,B也罢”一类无条件句,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语义类型丰富,有着很强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12.
“有A无B”是由动词“有”和“无”前后呼应构成的一种固定格式。能进入“A”、“B”位置的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短语;该格式能够充当谓、定、状、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从语义角度看,“A”、“B”之间有着不同的语义关系,“有A无B”格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3.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固定格式是语言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达力式之—,而“又A又B”(包括“又A又B又C……”)又是现代汉语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固定格式,但至目前为止,尚缺乏对它作多力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能进入“又A又B”格式的词语的构成形式、特点,A和B的概念关系,“又A”和“又B”之间的语义关系,“又A又B”的句法功能、表达功能等等,作一定的探索.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的“又A又B”格式限制在短语身份出现的范围,例如.  相似文献   

15.
进入“由A而B”格式的主要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由A而B”可以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和定语。表示发展变化趋向或过程的“由A而B”要求A、B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由此而B”“由A而来”等是表示原因和由此产生结果的“由A而B”的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忽而A,忽而B”和“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表达瞬时交替的常用格式。文章在占有一定语料的基础上,从格式的语义和语形特点、交替内容、交替项的类、与副词的共现、与时间成分的共现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交替范畴进行整体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A而不B”类句式在先秦儒家话语中大量存在,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论和文化景观。这一句式的意义在于:在语言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使二.个命题既经济又稳固,并且富有包孕性;它不仅在“说什么”的思想意义上,也在“如何说”的形式意义上显示了先秦儒家学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伍艳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09,(36):29-30
四音节的“一A一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固定格式.而且这一格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文试图在对大量“一A一B”的固定格式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讨论哪些词语可以嵌入这一格式.A、B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总结出这一固定格式的语用、语义与修辞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