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火     
孙机 《中国文化》2014,(2):39-46
我国古代曾以阳燧将日光反射聚焦引燃艾绒而取火,因为此火“从天来”(《论衡·说日篇》),乃称之为“明火”。《周礼·秋官·司垣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相似文献   

3.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4.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5.
记得有一回在一位乡先生的座上,谈起清代的著作,他说:“有一个经学家说清代有两部决不朽的著作,你试猜猜是什么?”我说:“经学家所说的不朽的著作,自然是《段注说文》、《周礼正义》一类极浩博的书了。”他说:“不对!”我说:“那么,一定是《尚书古文疏证》、《考信録》,一类极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从汉志著录的一百五十五篇,到隋志著录的三卷,到今本的五篇,期间亡佚太半。从《太平御览》、《玉海》、《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注疏》等古书引《司马法》文看,《司马法》佚文的亡佚时间当在东汉末年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而大量散失时间在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的《司马法》与今本《司马法》大体上一致,在内容上尚保留了一些逸文,比今本要丰富些,但不是今本。《武经七书》的校订才确定了今本《司马法》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10.
九州的起源     
金宇飞 《寻根》2011,(6):21-25
九州之名,古已有之。 最早提及九州的古籍当属《尚书·禹贡》。此外,《周礼》《逸周书》《吕氏春秋》《尔雅》,以及汉以后的《淮南子》《河图》《河图括地象》等文献中皆提到九州。但各文献之九州并不相同,这就是九州众说纷纭的渊源了,也最终引发了近代对九州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周礼》《吕氏春秋》等著作中都有对捕捉野生动物实行季节性限制的条文,但缺乏官府当时操作实施的具体史料。两千年前的汉代,有宋均和法雄两名地方官员分别在他们的行政辖区内发布并实施保护老虎的法令,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官方保护老虎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这学问就是以礼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孔子生长于鲁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政治上虽不是强国,但在文化上却是东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保存着西周的礼乐文明,当时的人认为"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批判职业性的"师儒",又将师儒传播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提升,创立儒学。  相似文献   

15.
“侑”是相佐相助的意思,“以乐侑食”就是在宴会中用乐舞来助兴佐餐。以乐侑食之风,历史相当早。《周礼·天官·膳夫》上便有了“以乐侑食”的记载。《诗经·唐风·山有枢》也说“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周朝的大典、大宴,用大雅乐;一般的宴  相似文献   

16.
说“拜”     
张应峰 《寻根》2008,(5):4-6
中国文化自古即注重礼仪,先秦时期更是以礼乐文明为标榜,作为等级社会的象征。此时期产生的礼仪繁缛复杂,作为礼的具体形式之一的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即有九种之多,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膳的基本原理朱志坚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经烹调而成的美味佳肴,它具有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药膳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上古时代神农氏之时,便有了"药食同源"一说;据《周礼·天官》记载,在周...  相似文献   

18.
朝、聘,在文献中时有连称,如《左传·襄公八年》:“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以至不少人认为朝、聘是一回事。毋庸讳言,朝与聘的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某些礼仪和功能相近甚至相同。但究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献中虽不乏朝聘连称者,但更多的是将二者予以区分。这便是本文将朝礼与聘礼分别探讨的缘由所在。楚国的朝、聘之礼是源于周礼的。周代的朝、聘,于五礼之中缘属宾礼。《礼记集说·聘义》陈浩注引吕氏之言说明了朝、聘的类别:“天子之与诸侯、诸侯之与邻国,皆有朝礼、有聘礼。朝则相见,聘则相问也。朝、宗、觐、遇、会…  相似文献   

19.
汉代古文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应推郑玄的三礼学。但郑玄承刘歆改《周官》为《周礼》且置为三礼之首,虽使孔子以来的礼学体系在内容上有所扩充,在性质上却使之有所改变。所以,郑玄三礼学实质上只是汉代礼学的研究成果代表。至于郑玄三礼学体系是否合理,从晋唐以下尤其是宋代以来,引起学者们的质疑讨论。  相似文献   

20.
周代贵族妇女的政治文化特征及相关的伦理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 ,即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戒己告人 ,由此引致周代对妇女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视 ,关注男女之别 ,制为婚姻之礼 ,以严正夫妇人伦 ,从而形成周礼规范下的妇女道德伦理体制。欲以道德教化严控妇女人格为入手 ,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 ,从正面制造和利用妇女的政治伦理价值。这在《毛诗序》代表的儒学诗义体系中得到集中体现 ,也反映出周礼文化一大特征 ,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深远影响 ,基本决定此后关于妇女道德形象的伦理范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