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界》2017,(5):45-51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互动论、认知论的视角关照国家形象的形塑,认为国家形象存在"自我认知形象"、"他者认知形象"、"自我期待形象"和"他者期待形象"这四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并将这四个向度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加以考察,发现国家形象并非固定的,而是在认知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国家形象互动模型,以期多维度地关照国家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接本刊第五期)四、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立体传播"就是指使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信息分层次地传递到目标受众中去。"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是用立体传播的思路有效地传递国家形象,让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知国家形象。由于构成国家形象的信息元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文字、感官、言语、行为、象征符号、理念等),只有通过整合传播与营销的思路,才能将国家形象立体地扎根于受众的脑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6):34-38
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形象理论与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出发,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与社会心理认知的角度梳理了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流派和认知维度,并对中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力求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其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毕梅 《今传媒》2015,(4):35-37
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将中国国家形象划分为中国人形象、中国政府形象、中国社会形象以及中国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五个侧面进行测量,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可解读为:“勤奋友好的中国人形象”、“强大腐败的中国政府形象”、“发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国社会形象”、“价廉物劣的中国制造形象”及“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信息的交互环境日益复杂,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出海”带来诸多挑战。积极应对网络媒介传播新生态对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带来的挑战、重塑公众对我国的媒介形象认知尤为关键。本研究从公众认知视域出发,分析国家形象自塑在网络媒介修辞中的建构机理,为中国形象自塑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国构建良好的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之于国家而言,是本国国民及国际社会对一国评价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文化底蕴、社会构成等的外在认知。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是极具说服力的软实力,而在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力量,政府如何参与、如何积极地配合媒体进行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晶 《东南传播》2021,(11):97-100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国家形象的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家形象的评估.全面把握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需要从多维度来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形象和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文化、国民和舆论都密不可分.意大利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可以从以上维度来认知,没有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从文化维度和舆论维度来构建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在中国生活过的意大利人在互动接触中构建其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两类国家形象对比,互动接触能够构建出更加真实的一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和情感上的认知情况。本文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内外遭遇的传播困难引入,通过从大众传媒和受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影响和阻碍中国人对本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国家形象广告,从一则完整的广告构成要素解读国家形象广告构成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在借鉴他国国家形象广告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几大板块的构成内容。国家形象广告对国家品牌的塑造与提升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本文解读了运用广告塑造产品品牌与国家品牌的关系,这对缓解目前制约我国产品的国际困境有根本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迪  彭思涵  凌洁 《新闻界》2023,(3):39-50+96
了解日本公众的对华民意关乎中日关系大局,是我国对外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结果为依据,客观评估日本公众的对华形象认知,及其如何受到群际接触、社会信任、国家认同、威胁感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日本公众的总体对华形象认知较为复杂,既普遍认可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又将中国视为日本当前主要的威胁国之一。本文证实了群际接触对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一影响机制中,社会信任影响着日本公众在群际接触中的认知和判断,间接预测了他们的对华形象认知;国家认同与威胁感知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作用突出,也影响了群际接触与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呼应了百年变局深刻演进、中日关系面临关键节点的时势,有助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逾50周年的背景下,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论述民族地区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相应的特色化文献信息征集目标, 做好特色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贺德方 《情报学报》2004,23(6):697-702
作者在概括我国学位论文收藏与服务工作的总体情况后 ,提出了建立国家级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以及其目标和功能。探索性地提出了国家层面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的资源组织框架和管理共亭机制 ,并就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的实施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具体论述了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与整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并就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谭必勇 《档案学研究》2018,32(5):135-144
本文旨在弄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档案馆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意义。通过梳理原始档案及相关史料后发现,在中华图书馆协会、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为代表性的学术与行政机构的推动下,《呈请政府组织中央档案局案》(1929年1月)、《重设国史馆案》(1934年1月)、《建立档案总库及筹设国史馆案》(1939年1月)等议案先后提出,傅振伦主笔的《全国档案馆组织条例草案》与毛坤撰写的《国家档案馆规程》则分别代表了官方与民间对国家档案馆制度设计的努力。尽管当时的档案界从实践与制度设计两个层面对国家档案馆建设作出了持久的努力,却未能实现创建国家档案馆的终极目标,但这一运动为新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建设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6.
高起平 《出版经济》2002,(12):29-31
10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书市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回顾从申报、筹备到举办的漫长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數训,我们认为,本届书市的顺利举办,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也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突出三大特点,全面实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分析8 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团队资助数量、资金投入、区域分布,研究区域分布基尼系数、区域学科分布多 样化指数和高校创新团队数量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联性特性,指出创新团队建设具有稳定性、增长性,研究方向具有 差异性和针对性,区域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和马太效应等特点。最后提出3 点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创新 团队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案》,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自被确定为国歌的那一天起,《义勇军进行曲》就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十年的风雨里,她始终不渝地催着国人奋进图...  相似文献   

19.
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通过引介西方的学术成果,对比分析国内与西方学术界对于国家形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从而为国内的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文献中关于国家形象以及相关概念的论述,之后对国家形象的概念、大众传媒的作用、构建国家形象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