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的直接表述,它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其情绪变化、猜度联想、判断推理等具体展现出来。心理描写常采用的方式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旁白、它对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欣赏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应注意两个问题:一、心理描写是不是合理、真实;二、心理描写与人物行为、故事情节的关系。有时,心理描写是和外貌神态、言语动作等描写交融在一起的。阅读这样的文字,应把体会人物心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实验本)第一课《晨读》,这篇看图学文描写了我国北方农村的三个小学生,在秋天的一个早晨,勤奋读书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刻苦好学的精神。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了季节、时间、天气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第二段讲这三个小伙伴每天早晨都聚在一起读书;第三段讲三个小伙伴晨读的情况;第四段点明了三个小伙伴刻苦攻读的目的。二、三两段是重点。画面上的三个小学生是图画的主体;勤奋学习是图画要体现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绘,来表现三个小伙伴是怎样勤奋学习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有顺序地观察画面,了解人物和景物之间的联系。以便对人物的行动、思想有较深刻的认识。具体教学程序可这样安排。一、看图察意,预习感知课文之前安排了预习提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用它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唤起他们的求知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用分析——概括——分析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4、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说明:在教学目的中将双基、教育、方法融为一体。) 二、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略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草原二、理清思路: (一)齐读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体会其作用。 (1、点题;2、表达夙愿终偿的快感;3、引出下文。) (二)读全文,概括一下,老舍先生看到了草原几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导读要求认识胜而骄矜,自恃勇力,轻视劲敌,沽名钓誉,必将导致彻底失败;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运用对比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通假字和活用的词。导读步骤 (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阅读“鸿门宴”的背景材料(印发);对照注释通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二)初步研究课文  相似文献   

5.
抓紧预习这一环,究竟对教好学好语文有什么重要作用,我是通过两次不同尝试才有所体会的。一次是教《多收了三五斗》。叶老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江南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如何使学生体会理解到这一点呢?未讲之前,我布置学生按照预先提出的要求进行预习:1.利用字典和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意义与读音;2.熟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几天的事情?②在这几天里,哪天写得最详,哪天写得最  相似文献   

6.
行动描写又称动作描写,它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写活人物的重要手段。有道是:"动作就是人的历史。"行动不仅影响到情节发展,更能表现人物气质、性格,写好人物行动,人物也就写"活"了。写好人物行动有三样法宝:法定一:用户准确,生动传神人物的行动因性格、年龄、身份千差万别。因此,描写人物行动时,准确用词,人物行动才会生动传神的。例如: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头压着,俯下身,双手使劲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选自《她真能干》)  相似文献   

7.
徐志清 《现代语文》2014,(2):143-145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的点睛之处,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情节更加明朗,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不能没有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或者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或者使情节发展更加生动,扣人心弦。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就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它是理解深入化的有效抓手。这也是好多文学爱好者喜欢看小说而不愿看根据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一) 教学目标及设想学习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对比的写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同上) (三)教学难点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手法。 (四)需落实的全部知识点 1.词语(见各课教案)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3.对比的写法和作用4.记叙要素5.文学常识(详见各课首页的注释①) 二单元教案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柏林之围》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二年制)最后一篇小说。课本把它安排为阅读教材是有道理的。因为小说构思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尤其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多种表现手法,所以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复习和掌握有关复杂记叙的知识,提高阅读和鉴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2、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善于通过场景描写,烘托气氛,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因此在指导同学阅读时,应该着重要求其学习如何通过肖像描写、言语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的方法。 3、由于作家描写的生动,儒夫上校的思想很容易感动人。这时尤其需要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儒夫上校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什么,分清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认识儒夫上校(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提高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二、问题讨论 1、儒夫上校是个热诚的爱国者,但是作品里并没有写他什么爱国的壮举,那么作品是通过什么来反映他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提示:作品通过儒夫上校病情的变化,巧妙地揭示了洋溢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因为他的病情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转化的。儒夫上校的病情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然发病阶段。当普法战争中第一个惨败的消息传来时,这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象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作者特地补写了一笔他的外貌:高大魁  相似文献   

10.
夏佳玮 《现代教学》2014,(12):48-48
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课文的内容是关于人物神态的描写。为了能够让班上的学生有切身的体会,首先我要求学生们互相观察,并让几个表情丰富的学生上台为大家示范高兴、生气、伤心时的表情,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眼看大家的状态都被调动了起来,我要求大家在仔细观察后,将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表情通过作画的形式表现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思想内容方面,要引导学生着重领会课文怎样描写人民在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 (二)组织结构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线索,了解明写、暗写、补叙相配合的写法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三)形象塑造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善于在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及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语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若干方言俗语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2.
倪晓庆 《江西教育》2023,(11):56-57
叙事性文本不仅要呈现情节的变化,还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言行,而其中的环境描写兼顾情节和人物双重维度,为整篇文章的表达增添了亮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性文本中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探寻在叙事中写景的独特密码,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小说储备基本的原始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描写爱情的杰作。杜十娘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杜十娘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得到揭示的,作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并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变化和心理活动,情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那么细节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解读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细节的作用。所谓细节即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个性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精读:课文中关于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描写的文字。精讲: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多角度、有层次地反复刻画,对于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与写法.精练:通过人物外貌特点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一、课文背景、内容提示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逝世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了巨大悲恸,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鲁迅,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评价 ,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感悟生死和亲情的内容 ;体会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二、课时安排1 课时 :一课时。2 课型 :感悟鉴赏课。三、预习要求1 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 ,阅读课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7.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复习巩固阅读小说的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i培养速读小说的能力;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及意义。 (二)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小说重视情节的完整、生动、曲折的传统。 2.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出场的生动描写。 4.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音乐描写的高超技艺。 5.学习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学习准确把握主题的  相似文献   

18.
邱国庆 《考试周刊》2016,(15):35-36
<正>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二)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三)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二、教学过程(一)通过《梅花魂》与《钓鱼的启示》入课,理清文章内容。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相似文献   

19.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小说教学要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品读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细读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深意。培养学生用结构性思维进行阅读,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和多元化发展,积淀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