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2.
谢学敏 《青年记者》2017,(18):58-59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这段民族记忆成为世界记忆.从2014年开始,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连续三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进行了直播,在2016年的第三个国家公祭日直播中,特别注重了它的国际化传播,让这一历史史实为更多国际受众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南京大屠杀历史既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又具有世界性的警示教育意义.仪式是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仪式走过了从地方公祭到国家公祭的过程,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13日首次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至此完成了其仪式化与制度化的建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得以传承与固化,并成为全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李紫妍 《东南传播》2023,(2):106-110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排瑶支系庆贺盘王节的特色仪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仪式借用各种文化符号,重述瑶族文化中的核心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在稳定的时间—空间设定下创造和维系本族的民族身份、集体记忆、文化信仰等,发挥了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作为“文化仪式”的盘王节和耍歌堂被地方旅游产业收编为“商业表演”,牺牲了原本盘王节的一些原则和操作,消解了耍歌堂作为传统仪式的重要文化作用,成为现代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保存难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李萌 《传媒》2018,(8):83-85
新媒体时代发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熊蓓蓓 《新闻前哨》2005,(12):56-57
央视2005年中秋双语晚会充分利用了媒介在宣扬传统文化,搭建民族情感桥梁上的优势,利用种种表现方式进行意义传达和情感沟通。当文化通过电视载体实现对亿万观众的意义传达和精神指导时,它便拥有相当意义上的影响社会文化进程的力量,而电视晚会在节日文化中所承载的基本功能便不容忽视。 一、文化仪式的功能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它对于传播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保持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12.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塑造文化力量和形成认同的作用,借助传播"仪式观"看无障碍电影,发现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残障人士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凝聚社会文化力量,所以无障碍电影不能仅仅以完成播放为目标,要借助无障碍电影,建立起沟通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袁涛 《传媒观察》2015,(1):22-23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2014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的《和平宣言》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部分文化霸权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输出,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互联网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威胁。网络古风音乐作为新世纪音乐的分支,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诗词典籍的运用,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对构建当代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推动作用。从网络古风音乐对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明确归属感、坚定立场感、树立忠诚感三方面效能出发,剖析网络古风音乐在民族文化认同效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网络古风音乐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策略,对促进网络古风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塑造与文化提升以及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7.
高山 《视听界》2015,(2):98-100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江苏广电总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对公祭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这场直播的镜头设计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亦有缺憾。本文从导播角度试作简要评析。一、基调沉稳肃穆,节奏舒缓从容就像指挥之于乐团,导播对整个新闻直播,也有基调和节奏的把控。"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牢记历史、奋发图强",是本次直播需要把握的基调。从当日9:54镜头切进现场直播,到10:34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捷 《现代传播》2015,(3):101-102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所说: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这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忘记历史就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