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美玲 《今传媒》2016,(6):103-1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对外宣传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宣传片在形式上要注重视听语言的专业性,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文化的接近性。本文从多方面对宣传片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传播的内涵与规律并展望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未来,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向心怡  伍洋 《今传媒》2023,(3):102-105
桂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它“走出去”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桂剧自身的传承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桂剧对外传播的现状,指出当前桂剧面临着由于对外传播主体较单一、传播内容较单调、传播渠道较狭窄、传播受众较局限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的困境,提出要促使传播主体元多化、创新戏剧内容和表达形态、构建国际化和多路径传播渠道、保证恰当有效的翻译,旨在增强桂剧对外传播的效果,为研究桂剧“走出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刘斌 《青年记者》2016,(28):15-16
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G20杭州峰会宣传片《喜欢你在一起》以众生百相一起同唱一首“喜欢”的情歌的形式,遥相呼应了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个宣传片被观众认为是一个很“走心”的宣传片,在网上也迅速“走红”.从“欢迎你”(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北京欢迎你》)到“喜欢你”,形象地体现了我们对外传播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也展示了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的真诚和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对外交流中,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软实力的文化筹码,比起硬实力的展示更易被国际社会接纳,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溯源最早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可追溯至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苏联曾经制作了一系列黑白纪录短片——《苏联新貌》,该系列短片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扭转了西方人眼中苏联是落后农业国的印象。1966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并首次将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8.
张珂 《新闻窗》2008,(2):100-101
入世后,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境外文化产品不断涌入的巨大压力,加之国内相关行业的强势挤压,外宣工作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传播的自我完善势在必行。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转变思维方式和理念、把握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形象的树立与推广也日趋迫切,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其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反观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度,均差强人意,甚至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本文针对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度低的现象,进行传播渠道的考察、文本内容的分析、收集受众的反馈,总结出五个造成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对外传播效度低的原因.并根据这五个原因,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冯帆 《新闻前哨》2015,(2):55-57
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播出,到新一届领导集体带来的软外交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已从对内的自我传播时代,正式进入对外传播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并非单纯依靠我们自身的建设,而国外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时所呈现出的话语特点和报道风格,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受众对中国的认识,本文拟选取包括《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等在内的英国几份大报作为考察对象,选取2014年三月这个之于中国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作为考察阶段,分析英国主流报刊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力争从中分析出英国不同阶层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并针对个中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适认为中西文化并不存在异质性,因此他一方面输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向海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胡适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演讲报告、为学术著作写序等多种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践行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3.
王成龙 《新闻世界》2011,(12):218-21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对外传播与西方国家仍有着较大差距。本文尝试将“两级传播”理论运用到对外传播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报道水平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2,(6):2-2
继“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另一部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最近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在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文化中国》是首部以东方风格动画来演绎中国文化的系列宣传片,展露出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韵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传承难、传播难的困境。本文以浙江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传播活动“中国(象山)开渔节”为例,通过剖析该活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利用多维传播理念探索浙江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也立足新媒体背景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概况,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创新传播的不足,同时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其创新传播策略,从政策完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适应与话语对接、民间自发译介与类型集中、战略性系统整合缺失等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需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思考如何把握趋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对外传播应该建立单独的传播体制,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把对外新闻传播、对外文化传播、对外人际传播都管起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坚定以我为主的对外传播策略,持之以恒地讲好中国故事,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士。对对外传播的评价不仅要以受众的数量来判断,更要以受众的质量确定传播的优劣。不要试图改变敌对势力的看法,而是要让他们在做出有关中国的决策时有所忌惮。加强渠道建设,完善已有的传播渠道,整合网络传播渠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平台涌现了一批外国视频博主,以vlog等形式展现中国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官方渠道。本研究以洋网红“郭杰瑞”的海内外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比其海内外迷群特征,总结对内、对外传播的异同点,借此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赛道上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传播工作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对外传播力,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排头兵与智库融媒矩阵的对外传播“先行试点”,根植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承载着“红色印记”,在主流媒体新型化的传播战略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对外传播“赶考”路,开展中国特色式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与实践,不负新时期寄予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期望与要求,并交出一份“弘扬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大国形象”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