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2.
董天策 《当代传播》2011,(5):91-92,1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表达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当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人称“传播学怪杰”的著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接连发表了三本论述传播媒介的著作:《古腾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2)、《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4)和《媒介即讯息》(1967),提出了他的以“媒介即讯息”为中心论点的媒介理论。他以一系列大胆创新的论断,呼唤人们研究传播技术/媒介除运用于传递讯息内容以外它本身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讯息——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时,麦克卢汉不仅在学术界声名大噪,而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倍受重视。他的新颖论点,启发、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媒介文化因其巨大的整体性影响而跃升为文化研究中重要的考察对象,文章借鉴麦克卢汉媒介文化理论,从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视角,对《格萨尔》文化遗产传承的媒介景观展开研究,重新阐述了史诗传承媒介嬗变的三个阶段:从听觉主导的口头媒介经由视觉中心的印刷媒介再到综合延伸的电子媒介。作为原生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在由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传承的同时,所呈现的口传文化/书写文化/电子传媒文化立体伸展的传承语境与媒介景观,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活态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积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主要是用来理解媒介对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挪威传播学者郎白①指出,“媒介化”是指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社会变迁以及在这些转型中媒体和中介传播的作用。在晚期现代性阶段,“媒介化”几乎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地球会变得像一个村庄,人类终将重归部落化的大同世界。随着新的媒介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麦氏的许多预言成为现实,而大同世界却遥遥无期。把麦氏的预言与现实对照,我们会发现走向“大同”只是麦氏作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空想。  相似文献   

7.
仝菲  周莹 《青年记者》2012,(17):17-18
对于媒介文化,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媒介文化,即通过大众传媒形成并起作用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大致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原有的各种文化通过媒体来进行制作、加工、传播和交流而发生变化和发展,即原有文化的媒介化;二是指媒介本身及其传播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视域媒介传播的一个既封闭而又开放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迟玫 《传媒》2002,(3):26-26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9.
传播就是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就是信息。”意在强调媒介,强调传播方式。媒介的文化力量,等于甚至大于信息本身的文化力量。不论是“热媒介”、“冷媒介”或“软媒介”、“硬媒介”,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与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从人文哲学的历史角度来看,过程常常比要素更重要。仪式会产生诗神,速度会改变力的要素结构。基因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但若没有形体,生命既不会形成,也不会运动。因此,我们不妨对这句名言作个阐释和引申:传播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 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有…  相似文献   

10.
毛峰 《现代传播》2005,(2):120-121
一、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认识论诚如评论所言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对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文化一针见血的批评和无可辩驳的分析。他从麦克卢汉的著名警句“媒介即讯息”入手 ,分析《圣经》“十诫”中的第二诫“不可雕刻偶像 ,亦不可制作任何形象 ,仿佛天上地下或水中的万物”的传播学意义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禁止人们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 ,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媒介表达一种崇拜对象 ,人们就会执着于这些媒介符号而无法想象、接近并崇拜那抽象的神灵。波兹曼由此推导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命题 :“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东方学视角下的媒介帝国主义1969年,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他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被后人称之为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先驱.①在这本著述中,席勒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但他对“传播优势”问题的最初阐释,蕴涵了许多批判西方(主要是美国)传媒的思想.席勒认为,美国的传播势力凌驾全球,是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结合的产物,美国的大众传播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延伸.②而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鲍依巴瑞认为,媒介帝国主义即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提出“EPS循环说”的美国学者梅里尔和洛温斯坦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史若以传播方式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精英文化(E)、大众文化(P)、专业文化(S)三个阶段.目前普遍认为,文化发展已处在大众文化阶段的尾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即将带领人类文化跨入第三阶段:专业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他还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世纪之交的今天,从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到克隆技术的面世,可以说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物质生活及意识形态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报道作为媒介传播中异军突起的一个方面,其发展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4.
通常意义上,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家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树立国际形象、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话语权”是传播政治学概念,即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现实影响力,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表达出来,并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传播的实质就是人类的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15.
网络多媒体传播——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继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新闻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传播渠道,因特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井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Mcluhan,Marshall)倡导这样一种媒体研究方法:把媒体与它们的“内容”分开,然后只单独研究媒体本身。他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在他看来,是传播工具塑造、控制着人类团体及人类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符号及其在媒介中的呈现 (一)民族文化符号的界定.就目前学者对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来看,不少学者对民族、文化、符号三个概念采取了先分后合的界定方式.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体系.丹尼尔·贝尔则把人定义为“图画人”,认为人类运用象征符号创造出文化世界,象征符号是人的根本特性,是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高菲  陆地 《现代传播》2005,(6):90-91
一、倾斜的“二元”媒介市场中国和西方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国的时候,都曾提出过“二元”的概念。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是从社会结构着眼,有的是从经济结构入手,有的是从文化结构分析,有的是从地理结构探求,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城市中国”,一个是“乡村中国”。其实,如果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去研究,中国的这种“二元”结构更典型。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文化传播机构也主要分布在城市,所以,城市理所当然地就成了一切文化媒介关注的焦点和传播的主要市场;人口更多、地…  相似文献   

20.
<正>1.传媒史话的三个核心观点1.1关于人类传播发展史的分段问题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书面语传播"和"电力传播"等三个时代;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细化补充,把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划分为"非语言的模拟式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大众电力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媒介或新媒介"等五个时代;国内有的学者,将媒介史分成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个发展阶段。结合我们的实践感悟,我们将远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