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3.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4.
《论语·泰伯》中曾子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说。“仁以为己任”,这是“士”最大的特点。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为己任”,就是勇于承担这一重任。两千多年来,人们以之作为“士”的“原始教义”,并遵行无违,因此余英时说:“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思想史上,分歧最大,争议最多的,恐怕要算是关于孔子的“仁”了。由于孔子似乎未曾给“仁”下过确切的的定义,因此,从他的学生开始,对“仁”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有若以为,仁的根本是孝悌,故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而曾子却认为仁道的根本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孝悌指的爱父爱兄,说的是己和亲的关系,忠恕指的是为人谋事要尽心,对人缺点要宽容,说的是己和他人的关系。可见,对于仁道,曾子和有若的理解并不一样。到了孟子,则又有新解,孟子说:“仁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一次全国高中课堂教学竞赛中,进入高中新课程的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必修三的第一课。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突出孔子“仁”的思想,张扬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一面,所选孔子的语录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①爱人;②修身;③仁者,人也。“爱人”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民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承认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新发展。“修身”是指对道德的遵从。“仁者,人也”,是人本  相似文献   

9.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11.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自爱自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孔子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礼教”为形式,具有极强的否认自我、压抑个性的消极性质。然而,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却能发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爱自立意识,具有积极的色彩和价值。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具有自爱自立的意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基本含义是“爱人”。这个见解后来被盖子概括为“仁者爱人”。“仁”有“忠”和“恕”两个方面内容。所谓“忠”,就是“事君”、“孝父”、“悌长”、“信友”,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下引文只注篇目)。所…  相似文献   

12.
试论"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态度。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新构建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就其本来的意味讲,到底是什么,古今学者搞了一两千年,似乎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搞得清楚。先儒近贤多以“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克己复礼”(《颜渊》)、“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之道等等来界说“仁”,这固不失为的当之论,亦是出之于有根有据,不过,当我们用这些界说去审理《论语》中的“仁”的时候,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不免会有困惑之感。试看,《论语》中的这个“仁”字,其含义有时似乎是无所在的,有时又好象是无所不在的;有时是统摄一切、所及极广的,有时又是具体、平  相似文献   

15.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①,且又欲“无言”②。但身为人师,欲做到“述而不作’惕,而欲做“无言”则难。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孔子不能不“答”。而正是在这种“问”“答”中,其思想得以凸现出来。因此,离开问答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无从把握住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②,但“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一实质最集中的表述是什么?学术界则众说不一。笔者以为,就《论语》这一作为研究孔子最真实可信的文本看,孔子确实很少直接地“论述”仁是什么的问题,但却有许多关于仁的“问答…  相似文献   

16.
远在旧石器后期,原始艺术就已萌芽,但最初的文艺表现的是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后来,文艺才逐渐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并发展到以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此时,文艺与道德开始联姻,同时,也为文艺伦理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先秦,是中国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在这个时期,诸子并出,思潮叠起.文艺伦理思想也在先秦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伦理学家.孔子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就是“爱人”,“仁”以“亲亲”和“爱众”为内容.实现“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的“忠恕之道”,也就“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道”和“已所不欲,勿  相似文献   

17.
“克己复礼为仁”之“克己”,现通释为“抑制自己”,是训始于马融 ,源于道家。孔子“克己”的本义为“己能”,“克己复礼”即“己能复礼”,其“克己”是一个弘扬自我的观念。“克己”之义由“己能”向“约己”的转变是儒学史上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七、敏行讷言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相似文献   

19.
七、敏行讷言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相似文献   

20.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