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取向1.对学生所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考核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破了传统的知识观中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有准  相似文献   

2.
周抒艳 《贵州教育》2012,(11):40-42
一、三维目标重方法与过程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逐渐感悟,新《课程标准》中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的课程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基本目标。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局面,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这样就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善于历史知识记忆,学习历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历史教学当中包括大量的知识点。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把考题与当今现实相结合。越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越需要学生扎实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所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离不开对知识点的记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命题时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考得很多,教师、学生很重视。历史课除了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外,还要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的教育功能更多地需要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来实现。一堂好的历史课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5.
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无论方式方法如何变迁,都围绕一个核心目的: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历史认同感不是孤立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在对民族历史的认  相似文献   

6.
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适应高考命题趋势,应注重历史规律性知识的总结,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掌握准确审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及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章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联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桥梁。我国人文历史悠久,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今天,学生学了世界历史,学了中国历史,却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教育功能,学生成了教材的奴隶,学习历史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现今实施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与以住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业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这样就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了.注重了学生学习历止方式的突破。在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而,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育属于人文教育。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形成三维目标,在知识、能力目标中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立敏 《教师》2010,(27):86-86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在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在整个历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长关 《考试周刊》2010,(53):172-173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通过近几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为主的,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较为忽略。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获取历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史实,不应仅限于学习教材中对史实的解读,还应通过运用各种史料,通过师生共同的解读,来完成对基本史实由表  相似文献   

15.
邓绍平 《中学文科》2008,(6):116-117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传递。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传递。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单纯的历史文本知识教学.以及以此为载体来实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弊端.忽视了学生运用自我的社会认知、情感对文本知识、社会现象性知识(其他课程资源,下同)的感悟、理解、运用与融通,自然就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该注重社会化的历史教学.其含义是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性知识来内化并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的情感体验,增强解释历史、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历史智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增强其社会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和过程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伴随着相应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注重历史的人教育功能,而人精神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它需要特殊的心灵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历史学习方法深为学生所接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把分散的历史知识归纳梳理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网络,注重梳理要素,掌握基础,做到三"精",纵串横联,中外关联,将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编成线、织成面,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而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促进概括、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高考历史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置历史教学于智能化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行为与科技的融合;让学生把自己的认知行为与智能化学习环境相对应,通过自己的认知行为去顿悟,探索历史规律,以达到新思维的境界。这对传统的“一支粉笔论天下”的历史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说是难以有所作为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