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勍 《青年记者》2003,(2):15-16
结合这几年学习其他杂志(主要是地方杂志)的体会,我对政经类期刊如何实现市场化作了一点思考。政经类杂志靠什么在市场中立足? 办期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市场。作为综合性政经类期刊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杂志,要想打入市场,在市场站住脚,并最终成为中国一流的期刊,就不能不去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看”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市场"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对于出版物来说,市场就是读者需要,就是发行量,就是经济效益。换言之,只有读者需要才有发行量,发行量的增长才能带来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出版产业化脚步的不断延伸,期刊的市场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了,大家或多或少都与市场  相似文献   

3.
期刊传媒的产业化要求期刊传媒必须改变单纯生产型,实现向生产经营型的彻底转变,并进而进行市场化运营。对于商品制造者来说,首先必须找准消费者,然后制作出适合这些消费者的产品,最终把这些产品卖给这些既定的消费者。商品运营的这一“三段式”同样适用于期刊传媒的运营。 期刊传媒的“产品”就是期刊本身。同其他产业一样,期刊传媒也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里拟重点谈一下期刊传媒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编辑主创人员必须确立并不断强化的四种市场意识和期刊产品的三次营销。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中学生百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杂志是学生类期刊中的“另类”,在教辅类期刊一统天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学生期刊凭借其强大的行政发行手段占领了学生期刊市场80%的份额的情况下,《中学生百科》如一匹“黑马”,以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杀入这片看似风景迷人、实则陷井重重的原野,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同业”侧目而读者喜爱的品牌期刊,并获取了省级“十佳期刊”、“最受欢迎的学生期刊”等多种荣誉称号,这曾被不少媒体评论为“一个奇迹”。其实,在这表面上的风  相似文献   

5.
期刊的编辑与出版是项有规律性的工作,期刊要按“期”出版,这是期刊都必须遵循的出版常规。然而,期刊的这一出版常规有时也会被打破,如以往常见的“脱期出版”,即迟滞于出版日期出版的现象就是个例证。不过,本文要探讨的是另一种有悖期刊出版常规的出版现象,即超前于出版日期出版,这里我们姑且称其为“超期出版”。 也许“超期出版”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很熟悉的概念,但只要留意一下当今的期刊市场,便可找出不少“超期出版”的实例。如,在上海的文庙(上海的书刊集散地),  相似文献   

6.
陈韬羽 《传媒》2009,(2):52-53
没有发行量认证,对于期刊投机者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只要有刊号和资金,他们就能出版一份杂志,哪怕只有几千册,他们也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杂志已经有十几万册的发行量。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不得不夸大自己的发行量,虚报发行量成为期刊市场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7.
“读者是期刊的上帝,读者供养了编辑。”这句话所强调的自然是读者对于期刊的重要性。一份期刊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读者数量的多少,这对于期刊的经营来说是不错的。然而,当民国时期从事过期刊编辑的人提起这句话时,却隐匿着编辑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使期刊走向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对于出版巨人胡愈之来说,编辑出版期刊是他一生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建国初期创办《新华月报》外,胡愈之的办刊活动主要集中于1914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曾先后主编、创办《东方杂志》、《世界知识》、《月报》、《风下》等10多种期刊,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深谙办刊之道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大家,胡愈之不  相似文献   

8.
“11月8日”这个日子,对于记者来说,不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不是一个放松的日子。这一天,没有休假没有干杯也没有鲜花,报纸照常出版,电视广播照常播出,记者照常踏破铁鞋寻觅着;这一天,仅仅意味着要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更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被人们称作“记者”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了做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末,文化产品,终于承认了它的商品属性,从蒙着红盖头被人委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走上“T”型舞台展示自己的勉力,这个变化过程,是极其艰难和痛苦的,是孩子总要分娩。期刊进入市场后,除了常规的办刊之道外,又增加了销售这一环节,尽管“销售”这个名词对期刊来说稍为不中听,但它确实比发行更进了一步。最初(1949年以后)期刊的发行,只靠邮局,每年订户自订,邮局按时发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发行”没有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或是市场营销(宣传、炒作)等环节。直到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42岁的人来说,岁月留给他眼角的皱纹似乎太深了,但此刻刘振民副编审那张棱角峻峭的面孔上却被笑意淹没。他抚摸着手中的杂志,就像爱抚自己心爱的孩子,是珍爱,是喜悦,还有……这是刚刚出版的一期《煤炭转化》期刊,多少年来,为使本刊在林林总总的期刊中站...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在少儿类读物名目品种繁多,市场愈演愈烈的情势下,少儿类期刊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少儿读物体系中把握市场脉搏最为敏锐、抵御市场冲击最为坚韧的一支力量.面对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经营的日益凸显,许多少儿类出版社和杂志社通过细分产品、集团化运作、整合资源、开辟新市场、研发新型销售渠道等方式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国内少儿期刊出版行业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青岛出版社少儿期刊中心、民营出版学友园传媒、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期刊中心等均是杰出的代表.面对高科技、电子产品对少儿纸质类产品的冲击,少儿期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动态中运筹帷幄,迎接新的冲击和挑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电视业经历20多年的市场化道路之后,大致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营法则,“即以广告为立身之本,积极从事多元化经营,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对于电视频道这一电视媒体中较为完整的小型节目系统来说,它的经营仍是以广告经营为主。广告经营对于电视频道来说是“事关生死”。广告市场已经成为电视频道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广告的投放就没有电视频道的生存,而且这一状况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12年2月,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在安徽、上海启动.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重组优势资源、优化报刊业结构,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这项改革的推进是将我国期刊推向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中我国期刊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学术期刊作为“非时政类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行列.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已进入了“品牌探索”期,这较之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探索”期和90年代的“市场探索”期,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与突破。同时这也表明,期刊的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教育类品牌期刊的缺位,已成为行业内突出问题。读者细分和定位趋同化严重,也使得杂志内容出现“同质化”。如何打造教育类品牌期刊,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育类期刊中有悠久历史的一本老刊,《教育与职业》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期刊发展之路,将打造品牌期刊作为自己的办刊追求,通过不懈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行业认可,开拓和稳固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吴哲 《青年记者》2002,(8):53-53
笔者根据从事绎营工作的实践,就期刊的市场化运作粗浅地谈几点想法:一、内容为王,抓刊物内容质量,是期刊最大的经营质量上的高水平创新、准确的市场定位、鲜明的风格、独特稳定的出版形象,这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足编辑思路和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期刊定位不准,盲目追踪市场热点或是“卖点”往往使原有的读者和作者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运用"减法"思维定位期刊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期刊定位,已经不是期刊的新话题,也不是新问题.但是,对于在WTO规则中即将失去保护的期刊业来说,期刊定位却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就期刊市场定位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在市场营销学中,市场定位就是企业对目标消费者或者说是消费市场的选择.期刊的市场定位是期刊工作的重要指南,制约着期刊的选稿、编辑加工、广告、发行等工作,市场定位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读者心目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在给期刊市场进行定位时,"减法"思维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从伊拉克战争到“非典”出现,从潜艇触礁到日本大地震,突发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纷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些突发事件又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这些大众传播媒介报道出来的,这些报道又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毫无疑问,报道突发事件是大众传播媒介吸引受众的机会之一,这在媒介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对于各个媒体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期刊可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介入突发事件的报道,在这方面去“搏”自己的市场份额呢?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许多期刊已经在介入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是期刊怎样介入…  相似文献   

18.
社办期刊该由谁出版,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常识。前不久看到国内一份颇有知名度的某周刊的版权页,才知道这个常识并没有成为一些社办期刊人员的“常识”。虽然该刊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意已为期刊界所称道,但该刊在版权记录上不该有的差错,却令人深思。该刊的版权页上明明白白写着:“出版:某某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刊登的中央出版社的经验介绍材料中也写道:“本社还出版了《科技与出版》等期刊”。显然,在该出版社领导的观念中,认为出版社除了出版图书,还能出版期刊。这两个事例表明,认为出版  相似文献   

19.
只有那些被“阅读的眼光”欣赏的书,才不会被市场说“不”。已经市场化运作的图书出版,必须研究市场,打开市场,理顺市场。但什么是图书市场,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客观现实的生活空间,我们的产品如何取得自己的市场占有,从大市场分得滋养自己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等,出版人是否搞清楚了?我看未必,至少是沉浸于发行效益的人们那里,包括风光的既得利益者,也包括暂时没有占有又急于赢得利益的人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论认识,奉若神明或在津津乐道的还是表面化的现象。表现在理论认识的“图书市场萎缩论”,认为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人日…  相似文献   

20.
在传播学里,编辑被称为“把关人”(Gatekeeper),这是有道理的。拿出版单位来说,无论出书出期刊,编辑把守着稿件通过的不可逾越的关口。这和古代勇士把守山隘要塞有点相似。李白在《蜀道难》诗中,描写通过剑阁险道之艰难时,惊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出版过程中,这个“一夫”就是编辑。 编辑在接到稿件后,要把守的关口很多。第一个关口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稿件的基本思想内容作出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