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普通话口语里有一个轻声字 de,书写形式分为“的、底、地、得”四个字。“底”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现在已不用了。“的”、“地”仍历久不衰,放在中心语之前,一为定语标志,一为状语标志。标志只表明结果,并非前提,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4.
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志。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放在学习、运用语言材料上的时间却很有限。听听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反馈,多是“说得对吗”、“有补充吗”等等,但少有“说得准确吗”、“有条理吗”、“还有别的说法吗”,即只着眼于表达内容,却  相似文献   

5.
说“得”     
“得”,甲骨文作,像手执贝形,表示“得到”“获得”之意,金文、小篆则在甲骨文“得”的基础上,添加“厅”符,表示是一种动作行为。(说文解字)以为是从叶寻声的形声字。在古代汉语中,“得”是个动词,主要表示“得到”“获得”,或表示情况允许,“能、能够”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得”多虚化为结构助词,有时充当一个构词的虚语素。正确把握“得”在现代汉语具体语境中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现代汉语语法时,为了方便学生区分定状补这三种句子成分,常常说:“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请看——弯弯的小河轻轻地拍打冷得直哆嗦在这三个短语中,加点的“的”“地”“得”都读轻声“de”,因而, 不少同学容易产生混淆。那究竟什么时候用什么“de”呢?别急,下面, 我就来教教你。例1 美丽的春天、神奇的电脑、精彩的节目……例2 认真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开心地笑……例3 乐得开怀、观察得仔细、写得认真……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最常用的结构助词是“的”、“地”、“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多年来,有人主张只用一个“的”,也有人主张这三个字都用“de”代替,但都不容易实行。词典里对这三个词的使用各有明确的规定,教材里使用它们时是有严格区别的。“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用在定语后面,“地”表示它前边  相似文献   

8.
一 轻声的“.得”被看成是‘补语的标志”。事实上,动补式并不是非用“.得”不可。甚至有几类补语不能用“.得”。如数量补语: 学了一遍 学了三年 数量补语的补语身分在语法界尚有争论,朱德熙称之为“准宾语”。吕叔湘也说:“学一遍的一遍,学三年的三年……有人觉得把它们放在‘宾语’里边不合适,特意提过来放在‘补语’里。其实只要稍微一琢磨,就会发现,学一遍,学三年跟学理论,学手艺固然不一样,可是跟学好,学通,学透又何尝相近,也许还相去更远。”  相似文献   

9.
在北流市永丰小学,有一位名叫郑秋霞的小姑娘,她不仅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而且能说会道,能文能舞。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小才女”。“小才女”的名字得来可不容易呢,这可都是小秋霞用心血和汗水换回的。在学习上,秋霞总是比别人付出得多。上课时,“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各年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阅读的首位。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  相似文献   

11.
武地 《作文》2023,(5):50-51
<正>小时候,爹让我喂牛。我觉得,喂牛很容易。我把草料筐放在地上,将铡好的草倒入筐内。可是,牛只吃了几口筐内的草,便挑三拣四,不好好吃了,并且不时地用嘴将草拱到筐外,用前蹄胡乱地刨着,将好端端的草料糟蹋了。爹对我说:“你得想想法儿让牛正经吃草啊!”我说:“要不就加点儿饲料吧。”爹说:“加上饲料牛就更不会吃草了!”“那怎么办?”我有点儿为难了。  相似文献   

12.
高天天的作文本里,被老师改得最多的是“的”、“地”、“得”。高天天看得眼花缭乱,满眼都是“的、地、得”在飞,满耳都是“de,de,de”的同一个声音在争吵……忽然,高天天眼前的“的、地、得”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三个小人儿,慢慢地飘落到书桌上,整齐地立正着。高天天认真一看,高兴起来,因为三个小人儿各戴了一顶帽子,分别是“的”字形、“地”字形和“得”字形的,让他十分好辨认。三个小人儿异口同声地说:“天天,现在你认识我们了吧?我们都是词配角,大事不会做,小事做得好。”高天天赶快问:“你们都会做哪些小事,能告诉我吗?”三个小人儿…  相似文献   

13.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14.
去一个朋友家串门,看见朋友的孩子正伏案学习,当听说他参加自学考试时,我便问他考得怎样,他回答说:“有些题都没有见过,及格把握不大”。问得原因,他才告诉我,因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辅导材料上了,没有系统看教材。他惋惜地说;“如果多看几遍教材就好了。”好在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正在发愤弥补。 听了这个孩子说了个“如果”一词,我想了许多…… 有人说,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爱说“如果”,后者爱说“如何”,现在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5.
周冲 《双语学习》2007,(10M):218-218,F0003
“それでも”与“それにしても”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接续词,从意义上来说,都表示逆接、让步,都可解释为“虽然…但是…”、“即使…也…”,但其具体含义以及使用语境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拟从“それでも”与“それにしても”的结构分析出发,结合与“それでは”“それにしては”的意义对比,通过例句来弄清“それでも”与“それにしても”的区别,以求能够更加准确得理解并运用这两个接续词。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7.
一 今年,国家教委主张大力精简会议,但扫盲工作会议不能不开。一是因为扫盲工作任务确实重要,这是一项宏伟的社会事业,需要常抓不懈,全社会发动。二是扫盲相对于普及教育,容易被忽视,“两基”容易变成“一基”。所以扫盲要抓得更狠,不断加温;当然,普及教育也要加温。只要不弄虚作假,两者加温,没有太大风险。总之,扫盲和普及教育一样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8.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9.
在“交通标志”的综合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一起回忆上次参观大马路时在路边见到的几种常见的标志,如“禁止鸣喇叭”“禁止机动车通行”等,鼓励他们说说这些标志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我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最后,幼儿相互讨论并动手设计自己想做的不同标志。设计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认真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活动,有的画了表示“禁止后退”的标志,有的画了“不准停自行车”的标志……他们正努力、专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呢,忽然,第六组传来了孩子们小声的议论声,赵希瑞说:“看,…  相似文献   

20.
“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表示很像的意思,但实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常常是模棱两可,含混而用。那么应该怎样区分呢?“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如郭先生画技高超,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说明模仿得与原作十分接近,真假难辨。再如: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这说明弟弟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区别的办法就是前面能用“模仿”来修饰的,就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