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课堂中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教师,缺乏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教师。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能”,要比仅仅知道自己有多“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李凤 《中华家教》2011,(6):20-21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  相似文献   

3.
湖南一所相当有水平的大学,我问它的教务处长:“贵校总共开出了多少门课程?”他立即答道:600门。这位处长很不错,因为能十分清楚自己学校总共多少门课程的教务处长目前还很罕见,并且,不知道自己学校开了多少门课程的大学校长也不在少数,而这位处长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4.
你可知道全国有多少张课桌?你可知道课桌上有多少“传世留言”? 其实这个问题小清也不能回答你——只有班上那几十张课桌,能提供的“课桌文化”少得可怜。不过好在现在有了网络,一些“经典”的课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7.
郑梅蓉  洪榕波 《考试周刊》2012,(54):191-191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渴望平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愿别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高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更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无痕教育”往往比那些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好.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三心”:敏锐的心、爱心、诚心。  相似文献   

8.
兰兰 《家庭教育》2014,(12):20-20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犯错,也害怕犯错后父母的批评和责怪。父母们常说:“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但是不是真的不要紧?当自己的孩子做错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呢?本期,我们就请浙江省金华市西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谈谈这个话题,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的吧!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生来有很多事情不能选择;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选择自己的天赋;不能选择自己的相貌,不能选择自己所出生的年代……正因为有许多事情不能选择,我常听到很多人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如果”;如果我有一个权有钱的父母;如果我有比尔&;#183;盖茨的天赋;如果我有贝克汉姆的相貌;如果我晚出生20年……与其专注这些“如果”,倒不如看看自己所能把握的资源,看一看如何更好垢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资源,现在就让我们从“黄土变成金”的游戏中获得一此启示吧。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是一夜风雨,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古代汉语中凡说什么“知多少”都是问句,也就是不知道有多少,并且它所说的数量往往是无法或者难于弄清楚的。如“人生离恨知多少”、“扫眉才子知多少”、“前山花发知多少”、“春江别泪知多少”,莫不如此,无有例外。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类似句式的标题。意思却完全相反,不是不知多少,而是告诉人们知道有多少。如“亚运会金牌知多少”,倘若按照“花落知多少”的句式去理解。就是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江苏如东读者张娴珍来信:我喜欢“家教信箱”,它能提供有困难的父母一些客观的处理方法。“父母茶座”也很好看,让我了解不同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并常想若是自己会怎么做。我女儿3岁了,我也有许多教养上的问题,能不能随时请教你们?能不能在“父母茶座”上请大家来帮我解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启蒙》2013,(9):52-55
“现代城市里到处都是摩天大楼,真美。”小好问美滋滋地看着自己度假时拍的照片。 小灵通满不在乎:“你知道这些摩天大楼一年要消耗多少能量吗?瞧这种全玻璃墙的,空调的使用频率肯定很高。”  相似文献   

13.
开“锁”     
曾经像许多女孩喜欢的那样,我也有一本带锁的日记。那里载满了多少美丽的时刻,淡淡的忧伤,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成功的喜悦,甚至父母或多或少的抱怨,友情的挫折都一股脑儿地倾泻其中。之后,用一把精致的小锁,牢牢地锁住自己的心事,生怕被父母知道——那是一条很深很深的“代沟”。然而有一次,在一个漆黑的雨夜,妈妈冒着大雨赶到学校大门口,为我撑起一把遮雨的伞,我不知为什么,一刹那间,所有的感激涌上心头,无需只言片语,我早已读懂了这脉脉的情感,读懂了目光中所有  相似文献   

14.
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与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地区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如此另类的做法或许只是个特例,但折射出的大学生缺乏体谅父母、感谢父母的修养,却不能当做笑谈。确实,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做摇钱树,是发生在当今部分青少年身上的一种现象,值得予以关注。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与父母的宠爱、溺爱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独生子女,多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自幼多娇生惯养,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惯了“饭来…  相似文献   

15.
鲁敏 《四川教育》2008,(2):65-65
[案例]“认识人民币” 片段1: (依次出示课件:1元的硬币和纸币) 师: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 生:上面写着“一圆”啦。 师:这个呢?两个1元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6.
幼儿三、四岁这一阶段,心理学上叫作“第一反抗期”。因为这时幼儿往往特别执拗任性,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愿听父母的话,只是一味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稍不如意,就用哭闹来反抗。许多年轻父母为此大伤脑筋。“第一反抗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自由活动,会操作许多物体,独立活动的意愿增长,不论干什么,都想自己来。  相似文献   

17.
崔云 《班主任》2012,(12):29-30
新学年伊始,我接手了刚刚组建的初三(1)班。班里学生情况参差不齐,其中“小易”最为特殊:初二时他几乎是“大错三六九,小错天天有”,还受到留校察看处分,他的父母一度对他失去信心,他自己也因为厌学在家呆了大半个学期。小易的状况确实糟糕,但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让我清楚地知道:决不能轻易放弃他!  相似文献   

18.
《触龙说赵太后》中左师公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怎样的爱才是“为之计深远”,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人必须用心思考的。要知道,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满足,未必能够担保他们明天的无缺。  相似文献   

19.
“小?19岁了还小?想当年我19岁就有你大姐了。”“咋的不能跟那时候比?你老爸我活了这么几十年了,还能没有你知道得多?就现在,咱村19岁结了婚的人有多少?”“吃啥苦了?儿媳妇娶进门,胖孙子抱上了,我乐还不够呢,能吃啥  相似文献   

20.
那是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有人也曾找到我这个能写几个字的棒槌说:“您也赶快写出电视剧吧。”我说:“没写过,再说从来没触过电,也不知道怎么写呀。”人家说:“您知道咱中国一年能拍出多少集电视剧来吗?一两万集呀!那都是谁写的?就凭您,手到擒来呀,挣钱呗!”我问:“那能挣多少钱呢?”“多少?”对方认认真真地向我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一集一万都不能轻易松口儿。”我吓了一跳:“那您可太高抬我了,这买卖儿倒是不错,可那得写多少呢?”“什么叫写多少哇,老外了不是?您得说您能拉出多少集来。”真是隔行如隔山。于是,对方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