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菲 《兰台世界》2012,(28):57-58
由于黄册制度的长期、广泛推行,有明一代形成了大量的黄册档案.作为明代中央级黄册库的后湖黄册库,保存着明代数以万计的黄册册籍,它们能否被有效的管理,关系着明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尽管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认识程度的不足,但后湖黄册库的档案工作者仍在档案保护和提供利用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形成在档案保护和提供利用上相对系统的制度以及在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保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湖黄册库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建立于南京后湖小岛之上的专门用来贮藏全国黄册和鱼鳞图册等赋役档案的中央专用档案库房。本文重点阐述了后湖黄册库的存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弊端,以期对今日的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后湖黄册库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建立于南京后湖小岛之上的专门用来贮藏全国黄册和鱼鳞图册等赋役档案的中央专用档案库房,后湖黄册库各库房册架使用《千字文》编号,但其藏册的编号并未使用宋代以后常用的“千文架阁法”,本文拟从中探寻其原因,以期对今日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户籍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专门档案之一。明代的黄册在我国户籍档案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历史上户籍档案的一个典型。本文通过对明代户籍档案制度特点的研究,探索明代黄册的独到之处,希望对古代专门档案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后湖黄册库是明王朝专门用来贮藏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专用档案库房,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专门档案馆,但当明成祖迁都北京中央职能机构皆随驾北上之时,其却仍保留于原址未动。本文重点论述了其未随明中央政府迁往北京的原因,以期对今日的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册档案是关于土地和税收的档案,因此在整个明代都十分重视,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库馆,还形成了以从上至下的管理机构和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一)古代档案馆的性质 纵观我国档案史,具有档案馆性质的古代收藏档案的机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代的天府,将中央各机关地方官府形成的最重要的档案正本收藏其中;汉代用来收藏秦代律令图籍的石渠阁;汉代的东观、兰台:唐代保存各级官员履历、政绩的甲库;宋代及沿用至清代的较完备的各级价格库;明代专门保管赋税役册的后湖黄册库;清代保管皇室宗谱、谱牒、实录、起居注的皇史晟等,特别是宋代以后的档案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8.
明代黄册制度的实施形成了大量黄册。不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各级官府都需专设场地保存本级应存黄册,于是大量黄册库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李俊斌 《档案管理》2023,(4):91-92+95
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赵元哲诗集》,保存有最先形成的明万历十年(1582)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以及稍晚形成的《赵元哲诗集》这两种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与文献双重价值。通过黄册档案本身的书写特点及此部古籍的版本信息,可进一步明确纸背中存有的黄册档案性质为东阿县最初攒造的黄册草稿。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赵元哲诗集》这一典型实例,具体展现了我国古代公文档案的利用状况,亦可为我国现代的档案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核实人口、征收赋税徭役的重要依据,始见于宋代文献,元代未有记载,盛行于明朝时期。"黄册"一词由"黄"、"册"两个词素组成,其中"黄"表示颜色或人口的含义,"册"表示籍册之意。"黄册"一词通常用以指代户籍簿册,且专指性极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户籍类文档名词。本文通过计量语言学方法,结合"黄册"一词的结构属性、文献记载情况探索"黄册"的起源,并定量分析"黄册"一词的发展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后湖黄册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档案库。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明王朝。面对元朝末年生产凋敝、户口失实的情况,在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开始了对全国户口赋役的整顿。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之后,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又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于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  相似文献   

12.
微关注     
<正>@人民日报:【国家档案局首发南京大屠杀视频档案】国家档案局发布七集网络视频《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频率为一天一集,以纪念12月13日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档案局首次以视频形式发布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张宏杰:明朝灭亡之后,弘光小朝廷终于发现了黄册的用处:他们把这些档案用做了造甲和火药的原料。这一发现并没有挽救南明政权。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档案馆的黄册库至此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3.
李晖 《兰台世界》2023,(S1):204-205
<正>“档案是决策、行动、记忆的记录。档案是代代相传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遗产。”档案从远古洞穴结绳记事开始,载体从甲骨金石、竹简木牍发展到纸墨文书,机构从周朝的天府;汉朝的石渠、兰台、东观;魏晋的东宫台殿;隋唐的史馆;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的黄册库、后湖黄册库;清代的内阁大库;民国的国史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纵横交错的档案馆网。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政府的档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国计民生”。档案不仅仅是“官府文书”、帝王将相言行的记载,档案中同样囊括了丰富的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生态环境、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关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史志宏所著《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2014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户部银库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国家库藏,维系清朝财政正常运转,每年收支规模约为当时全国财政岁出入总额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该书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银库黄册原件、现存银库黄册抄档及其他档案,对户部银库历年大进大出、出入盈亏和历年结存银钱数据进行系统统计,进而分析清代户部银库收入、支出、盈亏分析以及库存变化。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清代的户部银库、现存户部银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南京户部机构设置与户部相仿,官员编制仅及后者一半,其职掌主要有管理南直隶诸司、卫所钱粮,清理后湖黄册,督理粮储,管理全国盐引及部分钞关。其财源主要来自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三布政司的起运钱粮,岁入米麦百余万石,白银三十余万两,财政常有盈余。尽管实际受制于户部,南京户部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仍然分割了部分户部财权,对户部统筹全国财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黄册档案遭毁 明代,在宫廷斗争和皇宫火灾中档案损失严重。明初,燕王朱棣(明成祖)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了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攻陷应天(今南京)后,宫中起火,惠帝不知所终。朱棣夺得皇位后,将惠帝在位四年间所颁诏令、大臣议事奏章等档案数千件“悉数烧毁”。  相似文献   

17.
梁占修 《兰台世界》2013,(19):159-160
<正>明朝是档案制度大成的朝代。除了继承前朝的档案管理众多优秀的制度和经验之外,还修建了皇史宬,并完善了黄册制度,首创票拟批红制度。明代档案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主动创新,完善一系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明代对于国子监监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档案的管理大致相同,分为档案的收集、处理、归档和利用,是一种链条式的管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范群英 《兰台世界》2012,(16):68-69
通过对明代黄册体制、大明律例,以及当时明朝所指定的户籍档案的管理工作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的统治者对户籍档案管理制度非常重视,并为此设立了多个管理部门,配备了相关管理及工作人员,以保证更好地完成户籍管理工作。同时,档案管理部门在当时也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为加强户口管理和赋役征调,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a。其中发给住民的户帖,实为明初户帖制度的核心,是征调赋役的依据,因此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明代户帖的介绍和研究尚嫌不足b,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保存下来的户帖资料极其有限。本文拟对新发现的一件祁门县僧户帖进行介绍和初步考察,以期对明代户帖以及相关制度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一户帖的流传与洪武四年祁门县僧张宗寿户帖的发现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颁布命令,在全国调查户口,正式推行户帖制度。然而,户帖制度实际上只实行了10余年。洪武十四年以后,黄册制度作为户籍和赋役的基本制度开始在全国实  相似文献   

20.
努力开发图书档案信息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档案与图书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的档案管理机构就是文书、图书、编史与档案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机构。第一个皇帝档秦图书馆,是11世纪即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建立的龙图阁,主要收储宋太宗的档案图书。这说明档案与图书的管理构成了一个共同的机构。到明代相继出现了专门管理档秦的机构,如后湖黄册库和古今通集库等。但是,大本堂、内阁大库,仍然是专门保管档案图籍的机构。所以,当时的王朝档案库,又是图书和史料的编纂库。如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就是利用兰台档案资料编纂成书的,利用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