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徐炳焱 《青年教师》2004,(12):24-26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心灵互动的学校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成为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近年来.我市把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培训的主渠道,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实践与探索。校本教研不仅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育教研、教育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主渠道,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不仅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改变教师自身的生活方式,感悟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随着新  相似文献   

3.
我区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验区之一。近年来,我们一方面改进教师培训和教科教研工作机制,健全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强校本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动员、帮助学校制定校本教研规划,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校本教研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需要而展开的教研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看法、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调查分析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成长切实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所有学生的发展,只有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立足校本教研,在创新教研形式、夯实教研管理及改进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教师发展基础,搭建了教师发展平台,也提高了教师发展实效,充分保持了教师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内涵、特征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丽华 《教育科学》2004,20(6):35-36
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它具有如下特征:研究的课题来自于学校中的教师;研究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注重在教学现场进行应用性研究。校本教研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教学研究机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与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是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强调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推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除制定"业务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第一系列学习制度外,校长还应参与到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其中,校长在教师的反思录中题写寄语,是引导教师撰写反思的好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也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将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为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成长,必须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钱国安 《考试周刊》2008,(18):211-212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育教研、教育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主渠道,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不仅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改变教师自身的生活方式,感悟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如何确立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赵云霄 《考试周刊》2014,(34):22-23
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由于受到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教研活动局限于学校内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如何找准切入点,转变方式,改变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沁阳市教研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在改变校本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建立专业引领团队,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市教研室→学校集团联盟→学校教研组),通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校本教研活动从低效向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达到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的目的,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无疑,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校本教研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化背景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切合了这一需要,它的建立是和学校化的重构、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以往的教研组活动有何区别?校本教研的方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民主、开放的研究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结合实际,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发挥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师自我反思;借助专家引领,提高校本教研深度;结合学校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强调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在推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除制定“业务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学习制度外,校长还应参与到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其中,校长在教师的反思录中题写寄语,是引导教师撰写反思的好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的原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学校通过不断升降校本教研管理重心来激发教学研究活力,既要将教学研究管理下移到备课组和教研组,又要根据学校当前教学管理呈现的问题将校本教研管理提升到学校管理层面来统一实施;既保持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自主研究权利,又通过统一的组织来提高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趋向性。这种学校自我寻求变革的方式将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校本管理的要义是通过管理方式变革,将校本教研内容的选择权和研究方式的决定权托付给教师,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一种旨趣。此时,教学研究才成为真实具体的行动研究,管理才能成为真实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杭蕾蕾 《教书育人》2013,(21):50-51
校本教研又称校本教学研究,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改进教学为目标,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发展引领为催化剂的现代教学研究活动。[1]目前,校本教研以其较低的成本,能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性,能获得切实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发展状况堪忧的农村教师,以学校为依托,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民主、开放的研究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结合实际,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发挥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师自我反思;借助专家引领,提高校本教研深度;结合学校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研以本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本校教师为研究骨干,以选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为途径,以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本校教学发展的生产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因此说,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标,系列化的相应制度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研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对教研工作都非常重视。校本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关键一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如何提高城郊结合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出了三个策略,一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体系,二是规范校本教研基本流程,三是创新校本教研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