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3.
"郡姓"考述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名族处在君主专制社会晚期的科举制时代,中古士族则在君主专制社会中期九品中正制时代,都是世系绵延历时数百年,均致力于本身及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为自身凝聚与出仕需要进行族史的撰写,都为坚守门第婚姻而强调门当户对。在这些基本要素方面两者相同,但在出仕上,士族出任高官,长期掌握朝政,名族官宦无常,绝不能操纵政权。鉴于名族与士族表象的类似与实质的相近,可以说名族是士族的遗绪,具有传承士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梳理汉魏南北朝士族大姓崔氏郡望入手,着重探讨崔氏与卢柳薛裴诸氏在隋唐两代的姻亲情况.通过正史、谱牒与碑志材料相互结合论证的方法提出观点,从姓氏研究的角度来反映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多从文化特征讨论中古士族,论述了士族文化世家的家学家风特点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山东旧族等文化世家的特点,充分肯定中古士族文化世家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特别在中古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国家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陈寅恪有关士族文化世家的论述是从文化本位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古史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两晋南朝的士族在婚姻上推崇门第,把门第相当作为缔结婚姻的首要条件。士族门第婚姻形成的原因有三个,1)根本原因是士族门阀制度,它使阶级和等级地位相当的婚姻原则具体化为门第相当的婚姻原则;2)矛盾复杂、斗争尖锐的现实环境以及社会上重视门第的风气,促使士族在婚姻上慎择门第,以达到巩固权益和维系门第的目的;3)门第观念和崇尚门第的传统习惯对于士族门第婚姻的长期持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形成具有必然性,第二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存在具有必要性,第三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长行不断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到了唐代,随着旧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其对婚姻的维护更为重视,在婚姻上保持了婚姻重门第及婚姻论财的习俗,并以此来纯化旧士族的门第,维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士族一反常态,冷淡"国婚",使其与皇室在婚姻关系上的矛盾激化。唐王朝通过三次官修谱牒和下诏禁止卖婚、禁止一定范围内的通婚等措施,试图打破旧士族的婚姻壁垒,建立起与官品秩序相一致的通婚秩序。  相似文献   

9.
到了唐代,随着旧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其对婚姻的维护更为重视,在婚姻上保持了婚姻重门第及婚姻论财的习俗,并以此来纯化旧士族的门第,雏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士族一反常态,冷淡"国婚",使其与皇室在婚姻关系上的矛盾激化.唐王朝通过三次官修谱牒和下诏禁止卖婚、禁止一定范围内的通婚等措施,试图打破旧士族的婚姻壁垒,建立起与官品秩序相一致的通婚秩序.  相似文献   

10.
两晋南朝门第婚姻的影响与作用有:其一,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其二,对于士族暂时起到了发展势力、垄断权益与维系门第的作用;其三,造成婚姻圈狭窄,阻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其四,客观上推动了谱碟学大繁荣;其五,对隋唐时期的婚姻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晋皇室婚姻是东晋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东晋皇室婚选标准,皇室婚姻的特点及皇室婚姻与政治关系的进行探析,试图说明,在研究东晋士族婚姻和门阀政治时,皇室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笔者研究两晋南朝士族婚姻问题的系列论文之二。运用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士族婚姻的两个原则是,不与庶族通婚,不与低等级的士族通婚,也就是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缔结婚姻。这种门第婚姻呈现抛物线形发展态势,西晋是其形成时期,东晋是其成熟时期,南朝是其衰弱时期。本文着眼于量的方面反映门第婚姻的具体内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士族对古文的勃兴居功甚伟,参与并引领了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14.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士族以家族为单位加入,长期操纵政权,并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和优势。由于婚姻能保证血缘的更替,它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士族的婚姻等级森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封闭的身份内婚,主要有与皇族的国婚和与士族的门第婚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朝士族盛行门第婚姻,国婚是此时门阀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婚在东晋南朝的流变则充分说明了门第等级婚姻及身份内婚制的灭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余乐 《文教资料》2007,(8):113-114
阳翟褚氏作为魏晋南朝时著名的高门士族,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兴起与婚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门第婚姻的逐渐松动,阳翟褚氏和其他高门士族一样,难以避免由盛转衰的命运。本文就以阳翟褚氏家族的婚姻为对象来进行分析,并由此揭示其家族由兴盛到衰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皆被大姓望族所掌控;地方大姓多举族聚居;望族的婚姻多为相同利益集团内婚制。这些相同点的形成是因为无论南方或北方,大姓望族已经成为当时南北政权的依靠者和支持者;反过来,他们为了能够长期占有特权,一定会采取种种措施以求自保。  相似文献   

18.
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家族地位以及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婚姻中实行严格的身份内婚制。而南朝时由于改朝换代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士族通婚的对象逐渐扩大,封闭的婚姻圈被打破,士族所具有的特权也随之逐步丧失,士族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魏晋世家大族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迅速膨胀,很快就转化成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与日俱增、日益强化的门第观念。门第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经济条件极为富庶和政治势力极为强悍基础上的家族优越感,它以家族的自尊和排他为基本出发点,以不同流品之间的严格界限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婚姻、名讳和家教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溢于士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士族阶层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空前膨胀的精神化、观念化的产物。这里着重谈《世说新语》一书所表现的士族门第流品意识。 我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一书中曾经说过:“门第形成前或初期,在各大…  相似文献   

20.
漫议唐代新兴士人择偶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重攀附世族大姓为质核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定型于魏晋六朝时期。唐代中叶以前,新兴士人在择偶观念上仍看好旧族大姓。中唐至晚唐,在新兴士人中逐步确立了“郎才女貌”和“姻缘前定”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