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裁或审"条款是指当事人约定既可以起诉,又可以向指定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的条款。判断"或裁或审"条款的关键在于仲裁协议和管辖协议之间是实质上的并列关系。约定仲裁在先,协议管辖在后的"先裁后审"条款不是"或裁或审"条款。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从一律认定"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协议和管辖协议无效到分别确认仲裁协议和管辖协议效力的转变。应秉持有利于仲裁原则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综合判断"或裁或审"条款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简易逻辑是高中教材选修的一部分知识,它没有函数的地位重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从它出现在高中数学这个大家庭时,各种辅导教材或练习册也随之而来。在这些辅导教材上,出现了许多逻辑上的问题,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也离不开"或、且、非"。由此"或、且、非"的地位可见一般,本文仅以逻辑联结词"或"为例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递归算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与或图的定义,并通过两个实例介绍了借助"与或图"设计递归算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或"与"且"一字之差,但含义迥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逻辑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必须加以明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或"字频繁出现于新闻媒体的标题中。文章基于语料库与新闻标题,对"或"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考察语料库中古代典籍相关语料,从"或"字的本义说起,对"或"字词性、意义和用法作出全面的探讨,并对其演变的路径与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或者"与"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义的变化方向、使用范围、出现频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不可或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一个词语,基本用于书面语体,表示不可缺少、必须具备的意思。然而,其中语素“或”的意思并不明确,一些词典字典在解释时多有不同,造成了释义的混乱。文章在稽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或”是一个动词性的语素,其义相当于“有”。  相似文献   

8.
各家历来对《论语》中"其或继周者"的"其或"说解不一,有人将"其或"视为两个单位;而有人将"其或"视为一个单位。周代至春秋时期的传世文献,发现共有12处"其""或(或者)"连用的例句,其他11例"其""或(或者)"连用均可视为两个单位,同时期的《论语》中的"其或"也不例外,其中"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或"为动词"有"。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在教辅资料中遇见不少关于"或"命题的矛盾说法.现在,文[1]指出对教辅资料或数学杂志上常见的如下两个命题的不同说法及困惑:  相似文献   

10.
朱振家《古代汉语》将“莫之或止”中“莫”,“或”分别释作副词和动词,本认为在此结构中,宜将“莫”解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或”释为句中语气助词。  相似文献   

11.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12.
或植杖而耕耘“手杖”,非一般的手杖,而是耕田时所用的辅助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13.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14.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5.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本文讨论动态助词"了"在复句中的隐现,采取学界的一般说法,将这类"了"标注为"了1"。选取"行为—结果或效果"篇章作为篇章背景,在约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进行观察,期望为"了1"的隐现提供典型的研究视角,并梳理出典型模式及"了1"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05年版数学选修2-1的1.3节《简单的逻辑联接词》一节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老是对逻辑联接词或且非使用或理解不当,导致解题时逻辑混淆,说理不清的情况,所以在此特对本书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注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或”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使用范围颇广,应用方式多种多样,词性问题也一直争议颇多。针对《马氏文通》中提及的“或”字的用例,梳理了其语法化过程,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或”的词性发展历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或引渡或起诉是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合理限制。被请求国在行使起诉与引渡这一重叠管辖权时存在选择性的先后顺序。是否予以起诉本身对于被请求国来说是一项酌情自决的权利而非强制性义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普遍管辖权之间有竞合但并非等值关系。我国在适用该原则时,过多强调了引渡的政治性质,混淆了引渡的审查职能而非审判职能,建议改由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是否予以引渡的审查职能。  相似文献   

20.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