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转眼来常州已经三年了。三年,对一个基本没离开过常州的人应该可以有一些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看法了吧。而这看法,也不应该被人说成是走马观花了。常州人是谨慎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常州人对外地人的态度。我也无从得知。我不会讲常州话,也不需要讲,在常州的外地人太多了,大家都讲普通话。所以我对常州的看法,也只是一个外地人对一个临时居住城市的看法,难免要夹杂一些常州人已经习惯或者认为是合理的而我们认为是有所欠缺的东西。就比如常州人的谨慎,在我们看来自然是难以沟通甚或有些小家子气的了。我的一位朋友在这里呆了将近二十年,我问她…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女友,5年前就郑重而庄严地宣布:“今生非法国巴黎的白种男人不嫁。”时间如白驹过隙,5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她老人家却还是形单影只,不要说法国男人,连中国男人也都被她吓跑了。  相似文献   

3.
藏者     
我有一个朋友,是外地人。一个月两个月就来一次电话,我问他在哪儿,他说在你家楼下,你有空没空?不速而客。偏偏有礼貌,我不见他也没了办法。  相似文献   

4.
孙苗苗 《高中生》2008,(21):49-49
我的母亲相貌不漂亮,这是真的。就是这个原因,她嫁给了我父亲,也只能嫁给我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外地人。1991年的夏天,他们有了我。我依稀记得母亲曾对我说,我和父亲是她的希望,我那时还太小,不明白何为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杭州爬山     
外地人看湖,杭州人爬山。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反正不是我说的。我现在转述这句话,也不代表我就赞同这种观点。事实上,如果西湖小一点,杭州人说不定早就将它圈起来,坐在那里忙着收门票了。如果像池塘般大小,可能已变成某个富豪院子里的游泳池了。可惜西湖太大了,走上一圈都得花上一天,所以,杭州人就拍拍胸脯,洒脱地说:让你们外地人玩吧,我们到山上去“搞搞儿”。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家中来了个客人,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我断定他是外地人。爸爸请他到客厅,热情地泡我们家乡著名的铁观音给他喝。我正好也在旁边,爸爸就叫我陪坐,因为他的普通话也说不好,  相似文献   

7.
我的婚礼     
杨奇/29岁/女我的婚礼?呵呵,我没有办婚礼。2008年我和老公领的证,一起租房,我们都是外地人,老公已经有本地户口。婆家一直没表态,我也没争过。以前很生气,不过现在想法变了。去年我们贷款买了一  相似文献   

8.
我对于幼稚教育是个门外汉,不配谈什么。各位既要我说话,我只有一件事向各位报告。此次我的老先生克伯屈先生来参观各国的教育,当然也来参观中国的教育;参观中国的教育,当然也来参观我们晓庄的教育。他对于我们中国的幼稚园有一个批评,我们晓庄自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9.
百草园     
上帝让女人成为男人的肋骨,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纵观人类有记录的历史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便绵延不断。张爱玲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那么,到底是女人以男人为中心,还是男人以女人为中心呢?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男人和女人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应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了。由于时代关系,两人终未能成正果,双双化为蝴蝶,倒也成为一桩美谈。与之类似的是白娘子与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2005,(11)
一只狗蹲(dūn)在一个呆呆的人旁边。一个外地人从这里路过,问他:“你的狗咬不咬人?”呆人回答说:“不咬。”话音刚落,狗就咬了外地人一口。外地人生气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呆人说:“这又不是我的狗。”我的狗不咬人  相似文献   

11.
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似的批评,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让我们看看中外教育家们是怎样运用这种批评的艺术吧!一枝钢笔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枝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枝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难免要对学生的过错或失误进行"批评"."批评"虽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有一天物理课上,郑灵杰同学故意哗众取宠做怪样,惹得班上同学哄堂大笑.课后我找到他,"谁叫你昨天冤枉我呀?"他一开口,吓我一跳.此时我才回想起昨天物理课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王强 《师道》2004,(7):51-51
凯文·斯考费尔德在微软公司主管三个部门,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计算机和教育,与此同时,对专业之外的很多问题也抱有强烈的兴趣。然而凯文给予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他作为父亲的形象——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他甚至纠正了我们的一个看法:过去我们想到美国男人的时候,脑子里面总会冒出一个不负家庭责任的形象。可是凯文对女儿的责任感超过了我们熟悉的任何一个中国父亲。他每天花5小时和女儿们呆在一起。而且,他对女儿的那种关注之情,和我们所能想象的中国父亲不大一样。问:我听说你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持很强烈的批评态度?答:不完全是批评,…  相似文献   

14.
我和两个男人同床!一左一右,我被夹在当中……每个晚上都是那么幸福地渡过! 右边的男人在睡觉前和我亲热完后,久久不能入睡。辗转反侧,喃喃自语,似乎还沉浸在兴奋之中。要再过好一会儿,才沉沉睡去。 左边的男人什么时候上的床,我也不  相似文献   

15.
枫叶和存折     
男人去世前,把情人和妻子叫来。男人交给情人一片枫叶:"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飘落在你肩头的一片红叶,我一直珍藏着,现在把它交给你。"男人交给妻子一张存折:"你跟了我这么些年,现在也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自己做过记者,算是媒体故人,每当外人批评说记者不敬业,胡乱采访,或者乱写东西,我总是忍不住拿小石头击打其胸部。因为我们当年,那是怎么样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呐,整个社会部,跟一群疯狗似的,已经看不到人影,女人像男人.男人像畜生已经不足以形容其境况,说是一群疯狗,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温柔的批评     
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蕴涵着教师胸怀的博大和境界的崇高,同时也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让我们来看看中外教育家们是怎样运用这种温柔的批评的吧!一支钢笔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个学生。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  相似文献   

18.
双面夏娃     
有人说,一个女人经历过三个男人后,再多的男人也不算什么了。但我同其他女孩不同的是,我从不张扬,来接我的车要停在学校500米之外;给我的钱我全部存起来;我得到的利益从不对外人说,包括父母。  相似文献   

19.
宋亮 《教育》2012,(2):26-27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支持对儿童实施惩戒教育,他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20.
读男人这本书,会让人读出力度、亮度、深度。当然我指的是那些值得一读、可读性强的男人。最近我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一个生命贴恋着许许多多生命的男人。我读男人这本书,最大的心得是:男人要有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