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文章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 ,对《遗嘱》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叙述者通过大量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真实地刻画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 ,尤其是主人公内特的思想转变过程。叙述者时而公开 ,时而隐蔽 ,造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是一部叙事文佳作.小说时而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观察各种人物和事件,时而又让明察秋毫的叙述者跳出来做些解释和说明.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不仅控制着读者的情感,消除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悄然不觉中站在人物的立场,接受其缺点,进而喜欢她,而且也为读者创设了反讽的语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尖冷杉之邦》的叙事结构,从叙述者与人物、与读者的关系进一步丰富苏珊·兰瑟关于女性叙事声音获得权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我”既是叙述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由于叙述者处于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重新梳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事实,寻绎曾经被忽略了的叙述者的意义功能,探讨不可靠性所激发的作者与读者活动,体会作者鲁迅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5.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6.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8,(3):62-66
"叙事作为修辞"是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下对叙事给予修辞性的解读,是通过小说的叙述结构、视角、时间、距离、声音等问题的指涉来理解叙事在叙述者、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巴金的中篇小说《憩园》,以小说中的人物"老黎"为主要叙述者,以"憩园"新旧主人姚家和杨家为叙述对象,通过多个次要叙述者的设立、多重叙述视角的切入、叙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以及"抒情性"叙事策略的展开,使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特征,建立起三个叙事层面、多重对立的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8.
神秘、矛盾、变化多端的《爵士乐》叙述者已经困扰学界多年,以非自然叙事理论为框架,梳理和分析其叙述者既在又不在、全知又限知、可靠又不可靠的非自然特征及现在时、过去时随意转换和多版本叙事的非自然叙述行为,同时结合作品的伴随文本与正文本的关系,可以发现叙述者其实是跨层的隐含作者。通过种种非自然策略,莫里森以实例形式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小说创作理论课,内容包括叙述者及隐含作者声音之间的滑动及其不同效果,人物刻画中作家经验与人物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不同声音、聚焦和时态策略的不同修辞效果等。  相似文献   

9.
作者隐退是现代小说家的一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它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干预来隐藏自己的作家身份。叙述者干预又被称作“小说中的作者声音”,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叙述总是努力消弭“作者声音”,尤其是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人物和读者。这种叙述始终以人物为书写对象,以读者共建叙事为归旨,体现出浓厚的利他性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伦理修辞性。  相似文献   

10.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午夜之子》是印裔英语作家鲁西迪的代表作。帕德玛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兼受叙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不仅帮助叙述者萨利姆调整叙述顺序、控制叙述节奏、传达读者反映,还对萨利姆的叙事起到监督与提醒作用,甚至质疑叙述者的叙事权威,使叙事带上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2.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杰教授的版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家突破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叙事实验方面作了尝试。作者运用叙事视角的突破、人物品行中的缺陷的暴露、模糊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取位等叙事技巧,为读者营造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和含混性,从而赋予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叙述者是小说,也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的小说不只有叙述者,其背后,还有第二叙述者,如果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取向不一致,便会造成叙事歧义。与叙述者一样,第二叙述者也是作者的虚拟人物,通过抽象的形式渗透在文本之中,读者可以绕过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进行秘密交流,从而容纳多元化的声音,编织富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5.
林白小说多采用内聚焦型的叙事视角,以“回望”的姿态,为读者敞开女性经验的深渊;并通过人物与叙事关系的滑动,使叙述者以感受和体认的方式进入他人的故事,把自己写进文本。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的观点透过《致命的飞翔》,把握林白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夏洛蒂的三部第一人称小说的叙事艺术,即《教师》中叙述声音的性别政治,《简·爱》中读者与叙述者的“坦白”关系,《维莱特》中的不可靠叙述策略,指出夏洛蒂小说叙事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涵义,由此观照19世纪英国女性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戴媛 《池州师专学报》2010,(5):81-82,92
文章站在叙事之外,深度解读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代表作《赶牲畜人的妻子》,通过对叙述者在结构选择、事件评价以及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出的偏好进行解剖分析,展现出读者的理解与叙述者的期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叙述者、人物与隐含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揭示纳博科夫在处理叙述者问题时的独到之处.纳博科夫的不可靠叙述者不能简单地归入智力低下或道德败坏者之列.他的不可靠叙述者凭借着与人物的高度相似性,用高超的叙述策略来左右读者.看起来简单的《普宁》需要读者精细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二叶亭四迷小说《浮云》着力刻画了主人公内海文三从免官到失恋的整个过程。小说中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设置、叙述者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视角,无不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而这一点正是由隐藏文本之后的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结合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三者间的关系等叙事层面入手,对廓清《浮云》的文本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为什么有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为什么有些故事读完发人深省,令人难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叙事视角。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称为"聚焦",并分为三大类: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在讲述故事,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