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洁  聂立波 《科技风》2022,(7):46-48
新工科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文章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生源质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等方面探索其培养模式,期待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赵双  袁威 《科教文汇》2020,(14):66-67
新工科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理念,指明了新方向。为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突出工程实践意识,把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文章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以学科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并实践如何更加合理地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图学的教学,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综合大学是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嵌入创新创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对于促进高等工科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特点,分析总结得出新工科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建设,最后给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郭楠  冷姣仪  宫建红 《科教文汇》2021,(11):105-106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工科的提出又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指明了新方向,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借助课程思政,使人才培养朝着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方向前进。该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又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指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教育培养体系将发生显著改变。为了使新青年教师和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及国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产、院与学科相融合的青年教师实践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联合科研院所等机构对青年教师开展入职培训,结合党史、党建教育,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该实践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新环境、新形势下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平台资源,为高端人才培养及工程实践模式革新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22)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目前新工科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计算机通识类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结合实际情况分享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过程。同时针对新工科建设要求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为落实课程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尤其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新的要求。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在分析了电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差距后,通过合理制定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增大实践课程比重、压缩理论课时等,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学科竞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制定保障制度、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开设创新班、构建竞赛平台、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创新训练及开展竞赛项目。实践证明,该模式成效显著,有利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结合国际油气资源开发新形势,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石油工业高效安全发展培养应用研究型工程类创新人才。其要求人才培养须坚持"理性价值"与"价值引导"同向同行,除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须具备全球视野、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等素养,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平衡"应用"和"育人"两个重要育人职能。为此,文章以"大思政"课程观为指导,将思政元素融入石油工程课程改革,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工程的课程现状与特色为蓝本,通过完善油藏工程课程目标设计、优化教学大纲内容、引入思政研讨环节、增选思政特色教材、采用"反转课堂"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石油高等院校油藏工程课程的思政建设模式进行思考与探讨,拟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及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1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土木与建筑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综述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层面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做出的战略部署,依托"双一流"建设,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融合,构建了基于专业认证体系的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专业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促进地方性综合大学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3.
陈祥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0):108-111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梳理新工科、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教改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发展方向,探索构建一种项目引导、创新驱动的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设施,以跨学科前沿项目引导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先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前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相关实验教学受到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及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教育数字化目标,该文以“MW级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安装与运维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为例,从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必要性、实验平台的构成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展开,为“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慧伟 《科技风》2023,(12):141-143
“Java开发”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时代发展所需工科人才的核心专业课,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针对新形势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对该课程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提出改革措施以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新业态、新模式的"轮机新工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该文着眼于轮机工程专业船舶电气类课程教育现存的弊端,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合理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混合式实践教学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我国航海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具有创新型和技能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本文以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提出面向技能型“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反转课堂,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性,建立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实践和动手环节,深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29)
当前,能源供需多元化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成为关键。在详细剖析国内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发展格局4个方面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团队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杜守航 《科技风》2023,(14):102-104
新工科建设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随着测绘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测量学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新工科建设及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当前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计测量学教学改革方案,以切实培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为目标,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突出工程创新理念,构建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路径与方法。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