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三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的寓意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藤上的小葫芦,叶子生了蚜虫也不管不治,最后小葫芦一个个掉落的故事。故事通过讲绿叶、蚜虫、葫芦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有联系。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样一篇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课文,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呢?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小学许晓慧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在板书设计上做文章、想办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情趣盎然,富有生机,给课堂…  相似文献   

2.
首尾对比突破重点──《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谈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那个人十分喜爱小葫芦、小葫芦刚长出来,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叶子上出了虫,他不以为然,一心只希望小葫芦快长,“长得赛过大南瓜”,邻居劝他治虫,他...  相似文献   

3.
小葫芦     
老爷爷的院子里长了一根细细的葫芦藤,藤上只长了一个葫芦。不过,这个小葫芦长得可好看啦,胖胖的身体,圆圆的脑袋,细细的腰,在微风中摇摇摆摆。老爷爷说:“我要拿小葫芦做一个酒壶。”老奶奶说:“我要拿小葫芦做一个水瓢。”可是只有一个葫芦怎么办,是做酒壶还是...  相似文献   

4.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着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违背规律。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领悟道理之外,  相似文献   

5.
刘超 《山东教育》2020,(12):44-44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珍视这个"纯真无邪的世界",我努力看懂孩子的这个世界。班上的宋昊阳要转园了,送别会上,到互赠礼物环节时,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是昊阳小朋友在大一班的最后一天。老师有个提议:咱们每人画一幅画表达对昊阳的祝福,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他,好不好?"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教材介绍】《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文章简短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为了尽快熟悉并了解每个新入园的幼儿,我们用吹塑纸为每个幼儿制作了一枚形状、颜色各异,式样新颖别致的小挂件。挂件上写有幼儿的名字,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小朋友们得  相似文献   

8.
从教以来,我经常听到这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我也有自己的体会. 20多年前,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初中某班,这个班的学生全部来自周围的十里八村.这个班的学生应该说是幸福的,幸福来自于班里有位教数学的孙老师.  相似文献   

9.
《华章》2007,(10)
泥工课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做了一只只葫芦。黄黄的葫芦闪着金光,红红的飘带把葫芦装扮得逗人喜爱。我们让学生们凝视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张开想象的翅膀,讲一讲自己的葫芦怎样神奇?学生们手捧着葫芦,争先恐后地编出许多美丽的遐想:"我的葫芦可神奇啦,它可以变成一只小船,把我带到银河里去洗澡,再飞到月亮上面去看嫦娥阿姨和小白兔。"  相似文献   

10.
葫芦娃     
葫芦娃是老师和小朋友用吹塑纸、饮料瓶、易拉罐做的,有鼻子有眼,有胳膊有腿。老师布置了一个“葫芦园地”,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葫芦,上面还贴了自己的照片呢。哪位小朋友有了进步,老师就在他的葫芦上贴一枚亮闪闪的五角星。每天晚上,葫芦娃总要点上葫芦灯,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玩到天快亮,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葫芦园地里。这一天,葫芦娃们又从墙上蹦了下来。可是贴着亮亮照片的葫芦  相似文献   

11.
圣诞酋长     
12月,在我们世界的西方,有个很重要的日子,被称为"圣诞节",传说在那一天,有个叫"圣诞老人"的家伙会给所有的孩子送上礼物。也许不是每个小孩都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不过有礼物收,就是这个节日最大的乐趣了。虽然圣诞老人的故事世界上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过,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圣诞老人送来礼物的待遇,比如在酋长小时候,这天就从没收到过礼物。圣诞节的中午,我享受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后,睡意便凶猛来袭,我来不及抵抗就陷入梦乡……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听来一个故事—— 传说耶稣在一次宣讲教义之后,向听众发起募捐。有的给金银,有的给衣物,一个寡妇只给了一枚铜币。耶稣说她给得最多,因为她拿出这一枚钱是尽了自己全部所有。 寡妇的身上是否只有一文,不必考究,但从这个故事本身的意义来看,却说明了她只有这一枚钱;而这个“有”,所要表现的正是“无”。 这个艺术辩证法,不仅存在于生活之中,也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所运用。这里我就散文中以有写无的几种表现形式作一简单分析,也许对于散文的欣赏及其创作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生活中处处都有掌声。一天早上,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说:"谁上来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谁就会获得礼物。""什么礼物?"同学们都好奇地问。我特别害怕上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注意到我。"你来回答吧,17号!"老师说。"我不就是17号吗?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于是,我不安地站起来,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我忐忑不安地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最基本、最核心的情节看,《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写了清兵卫与一只"高价"葫芦的故事:在老婆婆的摊子上买下那只喜欢的葫芦,带到学校被教员发现并没收,后被转卖.这个故事中,清兵卫的遭遇反映了一个孩子的爱好受到粗暴的干涉,天性受到摧残.从这一层面看,这篇课文对高中学生来说,理解上似乎没有什么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讲解与组织讨论中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学生所得必然甚少.  相似文献   

15.
一、葫芦有什么用 在学生熟读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自然段后,根据课文提供的词语,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五彩的画:栅栏,细长的葫芦藤,绿绿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正当学生们陶醉在文画合一的意境中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了:“老师,葫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6.
<正>喜爱花草的姥姥引进一粒小葫芦籽,种在自家阳台上。那是种极小的可供制作小工艺品的品种。葫芦芽极其纤细,却青葱可爱,像茑萝一样生长攀援,四处牵藤引蔓。很快,绿荫覆盖了整个防盗网,其间开出朵朵的小白花。不幸的是,前面几朵挂果的葫芦都是"早产儿",没等到成熟就烂掉了。"唉,她自己都那么弱,怎么养儿育女呢?"姥姥像心疼自己儿女一样为这株葫芦叹息、祈祷。祈祷声中,终于盼来最后一只葫芦果。奇迹般地老  相似文献   

17.
一天,有位小班幼儿的家长怒气冲冲地走进我的办公室,二话没说,要求换班,否则将转园,并将幼儿园发放的家长调查表直接丢到我桌上.我一看,他对该班教师的评价全部是最差的,理由是自己的孩子恺恺自入园以来,一直被老师冷落,一点看不见进步的迹象,儿歌不会背,故事讲不完整,加减法更不行,这个班的老师太不负责任了.作为一园之长,我对该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心中有数的,但我还是诚恳地向他表示:尽快调查此事,下午就给他答复.  相似文献   

18.
赵刚 《班主任》2004,(10):40-40
有一位小学老师,上了20分钟的课后,见孩子们有些累了,就叫他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并说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在独享老师的爱抚.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摸了一下--当然,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  相似文献   

19.
最好的礼物     
美国著名的喜剧影星戴维·布瑞斯在中学毕业时,他父亲给了他一枚硬币,叫他到街边买一份报纸,并让他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一遍这份报纸,从广告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多年以后,这名成功的喜剧影星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地说:“那一枚硬币,是父亲给我最好的礼物。”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分。其实,这位美国戏剧家布瑞纳的父亲并非贫穷到只剩下一枚硬币,但他给儿子的这一枚硬币却改变了儿子的一生。因为他给儿子的,不仅仅是一枚硬币,同时也告诉了他做人的道理———自立自强。如今社会上,有许多的父母,倾尽所有地一再满足子女物质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都有一份憧憬、一幅蓝图、一个梦想,这就是追求理想的语文教育.我不知道李卫东老师追求的是怎样的语文教育,没见过他心中的那幅美丽的图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带着实现自己心中渴望与期盼来作"与学生一起读评写"这个课题的,这个课题是他实践自己心中教育理想的实验田.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真实的语文教学故事,来呈现这个课题的一个片段,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