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查阅有关品牌经济学、体育经济、体育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资料,着重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中国排球联赛(CVA联赛)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利用现有品牌经济学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分别从品牌品类度、品牌竞争策略、品牌渠道策略等方面,深入分析如何将CVA联赛打造成知名品牌,助推我国CVA联赛品牌发展。为促进CVA联赛良性发展、深化我国职业排球体制改革及排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2002—2011年中国女排运动员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以及网上高度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十年来运动员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指标的发展变化顺应了世界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潮流;运动员年龄分布结构不合理,不符合世界女子排球强队运动员年龄的发展趋势;运动员体重、克托莱指数连年下降,不适应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法,对2004—2008年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大力跳发球数量逐渐增多;中国女排的接发球到位率和在防反过程中的起球率都比较出色;在进攻打法上,强攻依然占据高水平女子竞技排球赛事的主导地位;立体进攻战术在女子排球运动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女排在2008年未能夺冠,主要原因出在快攻、拦网和防守反击上,其中又以快攻和拦网的劣势最为明显。中国女排的优势是发球、一传和一攻。  相似文献   

4.
运用"盘活存量理论"分析中国女排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中国排球管理者通过建立大国家队制度;实施二次转会制度;推荐优秀运动员加入国外高水平排球联赛等措施盘活了现有优秀排球运动员,提升了中国女排国家队竞技水平。"盘活存量理论"在中国女排应用的建议则是:加速推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排球资源的融合;盘活体育系统排球教练员,让他们进入教育系统执教;盘活退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创办排球培训机构,通过这些盘活存量措施促进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我国排球塔尖人才的挖掘和激活,塔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种双轨盘活才能支撑我国女排竞技水平的长久提高和保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第27届奥运会女子排球,中国队同美国、克罗地亚、巴西、俄罗斯等四场比赛录像的技术统计,分析及比较中找出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提出解决差距的对策,为中国女排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排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竞技水平发展成不稳定状态,创造了一系列的最差历史成绩。研究认 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束缚、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之混乱、训练方法和技战术选择之矛盾、媒体导向之错位 、竞技体育意识之缺失是导致中国女排难以长期处于较高竞技水平的关键原因。面对现实,立足竞技体育 规律,加大排球联赛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影响力,增加女排后备人才的来源与交流,减弱外界负面影响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女排保持长期、稳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比赛情景因素影响下,高水平女子排球竞技过程的技战术表现特征,把握高水平女子排球竞技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8-2019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参赛球队的比赛技战术表现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1)上游球队体现出较强的主动得分能力,在进攻保障环节也占有明显优势。当球队实力接近时,后排的防守能力往往成为决定球队成绩的关键因素;2)对阵不同实力球队时:越是强劲的对手,本方的扣球成功率和发球得分率越低,对手的自身失误越少;3)主场优势只在实力不均衡的对阵中出现;4)扣球成功率是取得比赛胜利最为关键的制胜要素。  相似文献   

8.
新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人员配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女子排坛呈现出诸强争霸的局面,许多世界女排强队积极培育新人,为伦敦奥运会备战。中国女排也做了重大调整,补充了一些在联赛中涌现出的颇具潜质的年轻球员。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女排在人员配备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队员之间还处于磨合期,不具备明显的技战术优势。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新一届女排暴露出一传不稳、强攻不强等问题。对中国女排技战术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女排今后的发展对策,以期为迅速提高中国女排的竞技水平和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排球甲A联赛竞赛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排球1996年推行职业化改革以来的甲A联赛竞赛制度进行统计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目前欧洲国家排球职业联赛开展较好的意大利、法国和中国的排球甲A联赛竞赛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竞赛的队伍组成、方式与方法、竞赛的时间与场次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为完善我国排球甲A联赛竞赛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排球联赛的进一步职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经济学“技术溢出”效应理论,对中国排球联赛中外籍球员引入的必要性、引入后的效果和外籍球员对我国排球联赛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丰富外籍球员引入的理论基础,为中国排球联赛职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女排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女排为切入点,探讨了世界强队背后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排球运动的深刻影响,以期为我国排球运动更好地自我认识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看现场直播及比赛录像,采用对比方法对参加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排球决赛的中国大学生女排和俄罗斯大学生女排的发球,进攻,拦网,对方失误进行统计分析,试找出两队之间的差距。结果表明:在决赛中,无论是在发球,进攻和拦网上,中国女排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失误也很多。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将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荷兰女排等世界强队在第31届奥运会女排小组赛及淘汰赛阶段技战术进行横向对比,探讨中国女排在技战术层面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分析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对国内排球环境的影响,旨在促进基层排球运动发展,增加排球运动的参与率,提高基层排球运动水平,增强基层排球教练员业务水平,优化运动员培养、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我国排球联赛市场现状出发,主要以主办单位、现场观众、赞助单位三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排球联赛实况市场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我国排球联赛市场运作的对策,整合发展思路,以促进我国排球联赛市场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26届奥运会女排选手身体形态与弹跳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 2 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队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身体形态 ,弹跳能力进行数据统计 ,揭示当今世界级优秀女排运动员的基本特征 ,为中国女排训练及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法以中国排球管理中心相关领导,排球学者,国家队教练员,参加全国排球甲A联赛的各俱乐部男女排教练员和国际、国家级排球裁判员等为调查对象,对当前中国竞技排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制约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管理模式、运动员文化素质、排球俱乐部、训练影响、后备培养和教练员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和分析.认为主办方、高校和市场三个子系统在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和持续度(时间维)三个维度上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在当前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市场系统起主导作用,其重要性居于各子系统的首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同时也有着许多有利的因素.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以中国排球运动的管理者、学者、国家队及甲A联赛的教练员和国际、国家级排球裁判员等为调查对象,对当前中国竞技排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促进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是国际排球的发展、比赛赛制、经济投入和商业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古松  钟秉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15-119+133
摘要:中国排球曾经在世界排坛上创造过辉煌的成绩。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后中国排球在各类世界大赛中表现欠佳,成绩快速下滑。随之在我国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也凸显而出。因此,探明当前中国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确定出今后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用访问调查法、SWOT分析法以中国排球管理中心相关领导,排球学者,国家队教练员及全国排球甲A联赛的各俱乐部男女排教练员、国际、国家级排球裁判员等为调查对象,对当前中国竞技排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最适合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战略是以进取型为主的争取型发展战略,采取积极开拓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2001年步步高无绳电话杯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各俱乐部队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年龄、体重、身高和弹跳素质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女排联赛中成绩优异的俱乐部中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基本特征,为各俱乐部能取得更优异的战绩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