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发: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2.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3.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述: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广义修辞学理论视域下,跨文化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挑选与组织、传播发送与传播接受都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对象与清晰话语目的的跨文化修辞行为;修辞主要从三个层面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传播话语的选择与建构、传播文本的文体选择与修辞建构、传播主体的精神建构。从传播话语的时域影响而言,跨文化传播亦因传播者的精心修辞而产生久远而广泛的意识形态影响,常成为传播接受者的异域文化认知及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6.
在辽宁当代文学版图上,短篇小说的成就极为醒目。它的存在展示了辽宁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实绩,铸造了辽宁文学历史性的辉煌。辽宁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敏感地回应社会重大变革,于精短中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神;从单纯的、素描式的人物向多样化、意象化人物形象的现代转型;于冻土中开掘温情,于写实中发散浪漫;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以及从现实主义传统向多元取向转化的审美选择,也促使他们为短篇小说的文体建设和变革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崛起和发展,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也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台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内容、教学者所欲推行的教学理念以及为达成理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来看,台湾跨文化传播的教育和实践存在两难的问题。台湾的跨文化传播应在教育中落实多元文化的意涵,将重复配置的相关文化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并以“在地思维,全球实践”为典范,将研究与实践深耕于建制化的跨文化传播教育制度与课程中,方能使久居学术边陲的台湾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教育获得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广告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广告的发展也带来文化的繁荣,使得广告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广告是商业文化的一种,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不仅可以创新文化,而且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带来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广告可以利用文化增强其传播效果,同时广告受文化制约,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重视异域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大的作品与中国新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中,屠格涅夫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诗是较早译介到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曾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巴金说他写短篇小说主要是受了屠格涅夫的影响;艾青也说过,在杭州读书时,他“开始读了屠格涅夫,而且爱上了屠格涅夫”。在后来,艾青还写过一首《乞丐》,与屠格涅夫的一章散文诗同名,在内容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因此,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能不谈及屠格涅大,连中国散文诗的诞  相似文献   

10.
赵洁 《文教资料》2020,(1):103-104,16
本文从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要求跨文化传播紧扣价值观传播路线,传播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必须坚持"本土化"和"人人参与"的原则。本文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全新视野思考、审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